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姑娘》是罗西尼喜歌剧的一部力作,也是歌剧史上的一朵奇葩。咏叹调《不再独坐炉边悲伤》是罗西尼歌剧《灰姑娘》整部歌剧中的七首咏叹调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剧中灰姑娘(la cenerentola)这个角色不仅是抒情次女高音,而且还要演唱如同花腔女高音一般的随处可见的华彩乐句,不仅音域跨度大,而且速度又快,因此这个咏叹调成为国际歌剧界检验歌唱家水平的“试金石”笔者作为次女高音领域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有多个不同的《灰姑娘》演唱版本。本研究选择意大利著名次女高音歌唱家西西莉娅·巴托莉(Cecilia Bartoli)、美国次女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Joyce DiDonato)、拉脱维亚次高音艾琳娜·嘉兰莎(Elina Garanca)和我国的著名次女高音歌唱家杨光等四个版本。这些不同的演绎和诠释结果并不是对原创者文本的曲解,我们更认为是对原作的丰富和再创造,是古典歌剧融入当代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使经典曲目常新且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基础。因此,对不同时期歌唱家的同一作品的歌唱版本之比较研究,是声乐表演者形成对歌剧中声音形象感性认知的方法,选择什么样的演唱版本作为“范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她们都是当代活跃的歌唱家,是与我们处于同时代的人,对她们的研究,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四位歌唱家演唱风格的分析,尤其是在演绎《不再独坐炉边悲伤》唱段中我们发现,来自意大利的塞西莉娅·巴托莉的演唱版本中体现的是热情洋溢的快乐,来自美国的乔伊斯·迪多纳托的演唱版本的快乐中带着自由华丽的感觉,艾琳娜·嘉兰莎这位来自拉脱维亚的歌唱家带给我们的却是粗野奔放的快乐版本,中国歌唱家杨光则展示了其旁观者刻意的快乐情绪。《灰姑娘》演唱不同版本的存在犹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具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歌唱家的二次创作主体性的发挥是形成不同版本显性原因,隐藏在其后的则是基于歌唱家对歌剧文本的不同解读、歌剧表演的不同风格、音乐文化的不同积淀以及天然的人种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