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炮制的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炮制发酵法是中药炮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药炮制发酵法,可以提高中药疗效、降低毒性,产生新的作用。但传统中药发酵法是自然发酵,不能有目的选择菌种和阐述中药发酵法炮制的机理,发酵条件不易控制,常常出现污染,限制中药发酵法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炮制处理中药,可以更好地可以比传统的物理、化学等手段更大幅度的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转化修饰,可能使微生物发酵炮制后的中药产生新的药理作用,从而改变药性,扩大中药的疗效;微生物转化的温和条件也可以在炮制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有效成分的破坏,从而更好的发挥中药药效作用。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的干燥块根,是我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各方面研究均较为深入。本论文选用中药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和何首乌中主要葸醌类成分大黄素作为微生物转化的研究对象。本论文利用摇床发酵法发酵何首乌、用HPLC、UV等检测方法测定发酵前后葸醌类含量的变化情况,初步筛选出菌种米根霉Rhizopus oryzea、菌株XMS-010对何首乌中蒽醌类成分有一定的降解作用,而对何首乌中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没有影响。通过米根霉肋Rhizopus oryzae、菌株XMS-010两菌种对大黄素摇瓶发酵法转化,分离鉴定得到化合物B,波谱分析为大黄素-6-0-B-D-吡哺葡萄糖苷,得率为5.3﹪.转化产物通过TLC分析表明不是由转化菌产生,而是通过微生物转化形成的,同时该转化过程可能是一个需要活体菌种参与的较为复杂的过程。大黄素转化后的发酵液中的结合型大黄素和游离型大黄素UV测定结果表明,大黄素在转化过程中也会被降解,降解率为21.3﹪。同时大黄素转化为结合型大黄素的转化率为8.6﹪。HPLC分析表明,转化后有新的化合物产生。
利用生物发酵罐快速大量的制备转化产物大黄素-6-0-β-D-吡喃葡萄糖苷。
将大黄素及转化产物进行了家兔回肠收缩作用、抑菌作用、细胞毒活性等药理方面的比较实验。家兔离体回肠实验初步研究表明大黄素对家兔回肠收缩作用强于大黄素-6-0-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素-6-0-β-D-吡喃葡萄糖苷对六种致病菌的抑菌效果要明显好于大黄素,其中大黄素-6-0-β-D-吡喃葡萄糖苷对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通过 MTT 法测定两物质对ACHN 细胞的抑制率,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和大黄素-6-0-β-D-吡喃葡萄糖苷细胞毒活性均较弱。
本课题在继承中药炮制发酵法的基础上,将现代生物转化技术应用中药炮制中,将自然发酵变为特定菌种的发酵,通过对单一成分的生物转化,阐述生物转化机理,完成由摇瓶培养转变为发酵罐培养,使中药炮制发酵法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促进中药炮制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在微生物发酵转化中药的过程中可以使中药产生新的化合物,从而改变和扩大中药的临床疗效,对充分发挥我国中药的资源优势,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