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穿刺时间间隔对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效率的影响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e88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群健康体检意识的增强和超声仪器分辨率的提高,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有明显升高趋势,据报道约有20%~76%的人群可在超声检查中发现甲状腺结节,然而恶性结节仅占5%~7%,故寻找一个便捷可靠的方法以鉴别结节的良恶性是目前研究的趋势和热点。20世纪50年代初,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开始用于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ultrasound-guided transcutaneous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US-FNAB)进一步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目前已成为术前鉴别结节良恶性最安全、准确、经济的方法。根据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版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报告系统(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Thyroid Cytopathology,TBSRTC),将诊断结果分为六类,但是其中BethesdaⅠ类(不能诊断或标本不满意)和BethesdaⅢ类(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性病变或意义不明确的滤泡性病变)因为性质不明确,给临床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扰,新版Bethesda报告系统指出其可能的恶性风险分别为5%-10%、10-30%,但较多研究报道其恶性风险可能被低估,新版TBSRTC及美国甲状腺学会甲状腺诊疗指南建议3个月后,对这部分结节进行重复US-FNAB。但是针对3个月的时间间隔并没有相关文献及数据支持,且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由于二维超声提示高度恶性风险、患者情绪焦虑迫切希望得到明确诊断、临床医生对穿刺适应症把握不严格等原因,多数病例并未在3个月后进行再次穿刺,也已有相关文献对这一时间间隔提出质疑。本研究旨在探讨重复穿刺时间间隔对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效率的影响,寻找重复细针穿刺的最佳时机,从而更精准的指导甲状腺结节的诊疗方法,减少无效的重复穿刺,减轻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心理压力,尽快对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行手术干预,以免延误治疗。目的探讨重复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US-FNAB)的时间间隔对甲状腺结节诊断效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超声科行重复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的137例患者的病理及影像资料,其中21例因资料不完整(初次穿刺时间及细胞病理结果不确定)不纳入本研究,其余116例患者超声报告及两次穿刺的细胞病理资料完整,116例患者共122个结节接受了两次穿刺。以该122个结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两次穿刺时间间隔(TI)长短分为3组,A组:TI<3个月(45例,36.8%),B组:3个月≤TI≤6个月组(30例,24.5%),C组:TI>6个月组(47例,38.5%),对比各组结节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超声征象(结节大小、位置、纵横比、回声、边界、形态、钙化)、超声分类(TI-RADS)及初次穿刺细胞病理分类的差异,比较各组重复穿刺后的标本满意率、诊断明确率及细胞病理诊断恶性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各组间均数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算各组重复穿刺后的标本满意率、诊断明确率、细胞病理诊断恶性率,根据情况采用卡方检验、矫正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各组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6例患者共122个结节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00例,年龄13-72岁,平均(45.13±11.18)岁,结节平均大小(9.40±5.06)mm,初次穿刺后除了27例BethesdaⅠ类结节和75例BethesdaⅢ类结节以外,还有15例BethesdaⅡ类结节,4例BethesdaⅣ类结节,1例BethesdaⅤ类结节。对于初次穿刺结果为BethesdaⅡ、Ⅳ和Ⅴ类的患者,穿刺前超声TI-RADS分类多在4B及4B以上,且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强烈要求明确诊断结果。TI<3个月组,平均年龄41.6±10.02岁;3个月≤TI≤6个月组,平均年龄46.23±11.0岁;TI>6个月组,平均年龄47.8±11.67岁,各组间比较,TI<3个月组与TI>6个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TI<3个月组与3个月≤TI≤6个月组、3个月≤TI≤6个月组与TI>6个月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其余临床与影像资料(性别、结节大小、结节位置、纵横比、回声、边界、形态、钙化、超声分类)及初次穿刺细胞病理分类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复穿刺后,122个结节整体标本满意率为93.4%,诊断明确率为71%,细胞学诊断恶性率为30.3%。TI<3个月组细胞病理分类分别为:BethesdaⅠ类4例,BethesdaⅡ类8例,BethesdaⅢ类12例,BethesdaⅤ类10例,BethesdaⅥ类11例。3个月≤TI≤6个月组细胞病理分类分别为:BethesdaⅠ类1例,BethesdaⅡ类9例,BethesdaⅢ类11例,BethesdaⅤ类2例,BethesdaⅥ类7例。TI>6个月组细胞病理分类分别为:BethesdaⅠ类3例,BethesdaⅡ类17例,BethesdaⅢ类18例,BethesdaⅣ类2例,BethesdaⅤ类4例,BethesdaⅥ类3例。三组重复穿刺后的标本满意率分别为91.9%、96.7%、93.6%,各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重复穿刺后的诊断明确率分别为64.4%、60%、51.1%,各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重复穿刺后的细胞学诊断恶性率分别为46.7%、30%、14.9%,TI<3个月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与TI>6个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I<3个月组与3个月≤TI≤6个月组、3个月≤TI≤6个月组与TI>6个月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时间间隔的长短并不影响重复穿刺的取材满意率和诊断明确率,进行重复穿刺的时间应根据结节超声分级及随访变化决定,3个月的等待期不是必要的。随着BethesdaⅠ、Ⅲ类结节恶性风险增高,重复穿刺对结节的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有效筛选出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的恶性结节,使良性结节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及后续的药物治疗。超声TI-RADS分类的诊断准确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下降,利用TI-RADS进行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时应考虑患者年龄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不同体重指数(BMI)人群舌动脉的解剖位置,观察不同体重指数、身高、体重与舌长、舌宽、双侧舌动脉间距及舌动脉深度是否有相关性,从而于术中估计舌动脉位置,指导手术。方法:随机选取于我院行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CTA)检查的314例受试者,将受试者按照不同BMI值分为4组。分别测量受试者舌长、舌宽及各测量点的双侧舌动脉间距、舌动脉深度,比
目的探讨晚期NSCLC患者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临床资料与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相关性。同时探究EGFR基因突变状态对PET/CT代谢参数评估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有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的10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肿瘤的PET/C
目的探讨线样环形强化征在脓肿及原发性伴囊变坏死性肿瘤中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脓肿及原发性伴囊变坏死性肿瘤的CT影像学资料112例及相关病理图片93例,统计线样环形强化征在2种病变中的出现率,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73例脓肿和39例原发性伴囊变坏死性肿瘤中,出现线样环形强化征者分别为65例(89.0%)和2例(5.
目的:使用影像学资料定量地测量并描绘股骨后髁形态特征和评估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LL)损伤,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地筛选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41例急性ALL损伤的膝关节作为损伤组,并匹配41例膝关节作为对照组。所有的受试者均有膝关节完整的影像资料,利用其CT图像定量地测量两组的膝关节形态学参数,包括髁总宽度(MLW)、内侧后髁宽度(MPCW)、外侧后髁宽度(LPCW)、外侧髁长度
目的探究经眶灰阶、多普勒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分别在评估高颅内压、检测高颅内压状态下眼部血流动力学及球后组织生物力学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健康志愿者及54例经有创颅内压监测确诊高颅内压的患者,其中脑肿瘤29例、脑出血25例,行经眶灰阶、多普勒超声及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经眶灰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经眶多普勒超声测量视网膜中央动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腮腺良恶性肿瘤分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3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包括腮腺恶性肿瘤73例,良性肿瘤240例。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分成训练集(219例)和验证集(94例)。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临床特征。运用Python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CC)结合Relief算法进行影像组学
背景与目的: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再生医学研究领域备受关注。通过诱导干细胞向神经方向分化,使其修复或替代病损细胞及组织,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然而,要实现这一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需要利用无创的影像学手段对干细胞分化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目前用于干细胞监测的成像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即光学成像、核医学成像和磁共振成像(MRI),其中MRI因具有无辐射、组织穿透力强以及软组织对
目的:通过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探讨骨硬化蛋白(SOST)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管钙化(VC)、心血管事件(CVE)、全因/心血管死亡率和的影响。主要结果是SOST水平VC、致死性和非致命性CVE、全因/心血管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截止至2020年6月发表的研究。
目的:分析尾侧入路法与中间入路法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短期临床效果对比。方法:将我院2017年12月—2020年6月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资料做一统计,共计101例的,然后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手术入路为标准将其进行分组,行尾侧入路的记为观察组(63例),行中间入路的记为对照组(38例)。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了分析,计量资料中符合正太分布的以平均值±标准差(x
目的:多发性硬化(MS)非强化病灶体积变化与其慢性活动性有关,可用于评估疾病进展。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病灶体积变化,以此探讨MS非强化病灶慢性活动性演变规律,并探寻具有最佳效能的预测模型。资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评估了36例MS患者(平均年龄32.53±10.91岁;女性23例,男性13例)随访MR图像。以非强化病灶体积在MRI随访中较基线期增大或减小>20%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