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描写翻译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尝试分析两个英译本差异产生的原因。首先,作者回顾了描写翻译学在中西方的发展历史,概述了描写翻译学的发展现状,发现虽然描写翻译学在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及广告等的翻译研究中,但是尚未被引入法律翻译领域;其次,通过文献研究,作者指出了描写翻译学对法律翻译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再次,文章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中美两国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词汇层面,美国译者译本的选词更为精准;在句法层面,美国译者更倾向于使用被动句,而中国译者则更多使用主动句;在语篇层面,美国译本较中国译本更为频繁地使用指称、替换等衔接手段。总体而言,美国译本更符合法律英语文本的词汇、句法和语篇特点。此项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对两个英译本孰优孰劣进行评价,而在于分析造成两个译本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对译本接受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法律翻译会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译者不同的思维模式及其翻译目的会对译本的产生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尝试将描写翻译理论运用到法律翻译研究。与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研究仅从语言层面分析译本差异的原因不同的是,描写翻译学更注重对译本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及译者等方面进行分析,故本研究可为法律法规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