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翻译学视角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两个英译本对比分析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xiaoyan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描写翻译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尝试分析两个英译本差异产生的原因。首先,作者回顾了描写翻译学在中西方的发展历史,概述了描写翻译学的发展现状,发现虽然描写翻译学在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及广告等的翻译研究中,但是尚未被引入法律翻译领域;其次,通过文献研究,作者指出了描写翻译学对法律翻译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再次,文章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中美两国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词汇层面,美国译者译本的选词更为精准;在句法层面,美国译者更倾向于使用被动句,而中国译者则更多使用主动句;在语篇层面,美国译本较中国译本更为频繁地使用指称、替换等衔接手段。总体而言,美国译本更符合法律英语文本的词汇、句法和语篇特点。此项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对两个英译本孰优孰劣进行评价,而在于分析造成两个译本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对译本接受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法律翻译会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译者不同的思维模式及其翻译目的会对译本的产生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尝试将描写翻译理论运用到法律翻译研究。与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研究仅从语言层面分析译本差异的原因不同的是,描写翻译学更注重对译本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及译者等方面进行分析,故本研究可为法律法规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工人是讲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转变为产品的直接操作人,产业工人对企业来说尤其是对基础还不雄厚的民营企业来说十分的重要。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2010年12月9日,资深媒体人撒迪厄斯·库比什(Thaddeus B.Kubis)和约翰·法沃特(John S.Fava)t宣布成立了一个面向国际会员的非赢利性组织:媒介融合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在媒介大融合趋势的推动下,当今图书出版发行的载体,已经开始由过去的书本、杂志延伸到了手机终端,并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业形态在全世界迅速推行。笔者从手机图书出版业发展现状
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基础,催生了多媒体、跨媒体的迅猛扩张,将新闻出版业带入前所未有的变局和大转型当中。
本文系统论述了数学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的关系,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元认知理论概述。论述了元认知结构,揭示了元认知实质。 第二部分:数学问题解决。简要介绍了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图书出版业与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媒介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对传统图书
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是其技术背景、消费者背景和产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正深刻影响着我国转型中的出版产业。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媒介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出版产业价值链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