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依据的颜村养老数据和资料全部来自于2002年1月20日到3月1日的实际调查。这些资料和数据是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走访村委会、参与观察等方式获得的。 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作者将颜村老人的养老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分家独立阶段。②经济依赖阶段(单过半独立阶段)。③狭义的养老阶段。④生大病阶段。⑤丧葬。在对经验材料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1)家庭养老在颜村具有很深的传统继承性,具有长期存在的可能性。2)同时,在家庭养老的具体过程中呈现渐进性、阶段性的特点。3)对颜村的老人来说,生大病、丧葬才是养老的主要内容。这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儿子成为老人养老的首选;二是养老阶段的老人,生活水平相对降低。4)农村家庭养老的实质就是“儿子养老”。女儿在养老过程中“给”的义务和儿子的“养”是根本不同的。 在经验描述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对农村老人的养老行为进行解释,提出可供老人选择的六个交换系统类型,并且对不同的养老交换系统进行了比较。文章指出老人与儿子的交换系统对老人来说是最理想的养老方式,这印证了农村家庭养老即“儿子养老”的本质;同时,这一本质同儿子养老现存的很多不如意之处在理性选择理论的框架内得到一个统一的解释:对儿子作为养老者的高度可信度是老人选择儿子养老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对儿子的信任程度(P值)估计过高,使得老人所失与所得的比值(L/G值)过高,表现在实际的生活中就是:经济上有独立能力的老人在儿子面前不能表现的理直气壮、盖过房的老人沦落到“摸房”的境地、他们本可以用自己掌握的资源获取更好的养老状况却甘于维持低水平的养老状态。 正是基于此,作者认为1)老人的养老选择从表面看来是不合理的,但从理性选择的角度看,不合理的养老方式是出于理性选择的考虑。这也是农村家庭养老延续至今、并为大多数农村老人选择的根本原因。2)理性选择的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背离理性的初衷,需要理性重新做出选择。具体而言,当老人认为儿子养老的L/G值越来越大时,“儿子养老”就变得越来越不尽人意,适时降低对儿子的信任程度P值尤为必要;同时,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人们养老观念的革新,其他养老交换系统不断壮大,尤其是社会养老(集体养老)的发展完善,老人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P值大于儿子信任程度P值时,传统的养老方式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改变农村家庭养老对老人不利的局面关键是其他养老方式的发展壮大。这一过程离不开下述工作:1、农村养老观念的变革,使老人对儿子的P值不再“一股独大”:2、在农村养老的制度创新中,国家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为培育农村其他养老方式提供政策、法律、财政上的支持;3、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切新制度建立的物质基础,统一的城乡养老制度离不开农村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