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类社会随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发展,但能源供给仍大量依赖于化石燃料,导致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导致其转化的电能难以消纳。通过电化学方法将清洁的电能转化为易于存储的化学能,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化学品绿色高效合成的理想途径之一。其中,电催化水分解制备高纯氢气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储能方式,因其以储量丰富的水为原料,同时以高能量密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随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发展,但能源供给仍大量依赖于化石燃料,导致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导致其转化的电能难以消纳。通过电化学方法将清洁的电能转化为易于存储的化学能,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化学品绿色高效合成的理想途径之一。其中,电催化水分解制备高纯氢气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储能方式,因其以储量丰富的水为原料,同时以高能量密度的氢气为储能介质。此外,通过电催化技术将温室气体CO2转化为具有高附加经济价值的化工原料,储能的同时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同样受到了广泛关注。开发先进电催化水分解和CO2还原技术的核心是析氢反应(HER)、析氧反应(OER)和CO2还原反应(CO2RR)电催化剂的合理设计与可控制备,以降低催化剂成本,加速反应动力学,实现电能向化学能的高效转换。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具有比表面积大、金属中心原子尺度分散、化学结构可设计等特点,是一类理想的催化剂材料。然而,多数MOF以弱配位键的形式构成,在电化学过程中极易发生不可控的结构转变,直接用作电催化剂存在诸多挑战。因此,本论文从电催化剂设计出发,利用上述MOF的结构与成分优势,通过对其热重构、化学重构以及电化学重构研究,掌控拓扑结构转变规律,构筑了一系列高效电解水与CO2RR催化剂,结合拉曼光谱、X射线吸收谱等原位表征手段阐明了构效关系,并深入探讨了反应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热重构,以MOF为模板构筑多级结构催化剂,在掌握衍生催化剂结构与煅烧条件关系基础上,针对性地实施异原子掺杂,实现大电流密度电解水。利用文中镍基MOF分层薄片状微观结构的特点,对直接生长在泡沫镍上的镍基MOF阵列进行热重构处理,并通过对煅烧条件的系统调控,掌握其对衍生镍纳米颗粒尺寸和价态影响,获得了具有最优电解水活性的多级结构镍-碳复合催化剂(第二章)。该多级结构有利于活性位点的充分暴露,同时便于电解质传输与反应产物扩散。在此基础上,利用MOF金属位点原子级分散的特点,将铁掺杂到镍基MOF的金属节点中,再经两步热处理,制备了均匀铁掺杂的Ni2P催化剂(第三章)。铁掺杂一方面影响了MOF前驱体的形貌,提高了衍生催化剂的电化学比表面积,另一方面调节了 Ni2P的电子结构,增强了对HER中间体吸附,最终进一步提高了该系列多级结构催化剂大电流密度下的电解水活性。(2)通过化学重构法,以MOF为模板构建介孔缺陷的层状氢氧化物(LDH),实现非贵金属掺杂LDH高效全解水。结合多种表征,证实该方法制备的三金属LDH具有明确的多孔结构,其中包含丰富的原子台阶与不饱和配位金属中心,同时三种金属之间也存在着电子推拉效应(第四章)。多孔结构上暴露的不饱和配位金属中心,一方面通过不同金属之间的协同作用,共吸附稳定HER关键中间体*M-H-OH以促进水解离,降低HER的Volmer步骤反应能垒,另一方面还有利于LDH向作为真实OER活性位点的金属羟基氧化物转化,从而提高LDH的电解水活性。(3)采用电化学原位重构手段,探究导电基底辅助的Cu基MOF重构规律,明确重构金属催化剂与催化活性间的构效关系,实现复杂CO2RR体系中高C2H4和CH4选择性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导电基底有利于提高催化反应电流密度,加速MOF重构,同时均匀化电荷分布,抑制重构铜微晶的团聚(第五章)。铜微晶暴露丰富的晶界和晶面结构,在增强不饱和配位处*CO吸附与促进C-C耦合的同时,还有助于抑制竞争反应HER,导致C2H4的高选择性。随后,利用MOF材料金属位点原子级分散的特点,通过钴掺杂铜基MOF的电化学重构,直接在气体扩散电极上制备了均匀的钴铜合金催化剂(第六章)。钴掺杂增强了催化剂表面水活化,一方面降低了*CO吸附浓度以抑制C-C耦合,另一方面钴位点上吸附的*H有利于*CO质子化得到*COH,最终提高了 CH4选择性。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显微断层成像技术(SRX-PC-μCT)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胆石的超微结构和成分分布的进行分析和归类,寻找不同类型胆石超微结构和成分分布之间存在的异同点;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胆石患者之间血清胆汁酸家族(BAs)代谢的差异,发现可能存在的胆石成石机制,为临床上胆石的三级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1)人胆石标本的获取和临床基线资料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好发于婴幼儿的全身中小血管的免疫性炎症,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目前认为:发病机制与免疫的过度激活以及内皮细胞的炎性损伤有关。研究表明:线粒体可介导炎症、自噬和凋亡,进而影响细胞稳态,其在川崎病免疫性血管内皮中的作用及机制尚未见报道。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实验性免疫性血管炎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在内皮细胞形态改变前,已出现明显损伤,推测:血管内
背景: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具有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对于早期病变的患者,手术切除仍是最佳的治疗策略,但许多HCC患者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5年生存率较低。HCC术后肿瘤高复发率和远处转移是HCC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HCC转移的分子机制仍是迫切需要的。SORBS2(sorbin和SH3域包含2),也称为ArgBP2(Arg/c-Abl激酶结合蛋白2),是一种与Abl/Arg非受体酪氨酸激
氢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和能源载体,但目前氢气的来源依旧是通过稀缺的,释放CO2污染的化石燃料生产,因此,开发新的、可持续的制氢方法是一项重大的科学挑战。生产可再生氢气的一种有效方法是通过电化学分解水,将H2O转化为H2和O2。为了使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必须开发高效、低成本、稳定和可扩展的电化学水分解催化材料。其中,构建具有丰富活性中心和低能量势垒的高活性催化剂,是需要克服的重要障碍。近年来,二硫
如今,器件正向着高速、低功耗、高密度和高集成的方向发展。高密度和高集成要求器件的尺寸越来越小,高速和低功耗则对器件的开关速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器件尺寸持续缩小至理论极限,短沟道效应使得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器件性能急剧退化,给纳米及以下尺度器件的高速和低功耗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掺杂是传统器件中进行性能调控最常用的手段,随着器件尺寸的减小,栅氧化层越来越薄,电场强度越来越大,掺杂调控已不
随着现代消费端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下一代可穿戴和便携式电子产品已经逐渐成为消费主流。为了应对不同环境的使用需求,发展出具有优异的柔性、高能量密度、安全性能的能量存储设备变得尤为重要,其中,柔性锌空电池具有独特的半开放体系,工作时在阴极消耗氧气,表现出比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更高的理论能量密度(6136Wh L-1基于Zn)。此外,由于锌金属在地球上储量丰富、且具有环境友好和安全性能高等优点,在下一代便携
石墨烯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主要材料,这是因为石墨烯具有独特的性质以及广泛的应用。它是碳的同素异形体,呈六边形网状结构,每一个碳原子都以sp2方式杂化。由于石墨烯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因此被认为是现代科学中新兴的二维(2D)材料。这些性质包括:优异的载流子迁移率、导热性、机械和化学稳定性,以及非常稳定的单原子薄层。此外,石墨烯具有柔韧性、透明和不透水性。这些特性导致石墨烯在电子学
第一部分MALA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目的:本研究验证MALA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ALAT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MALAT1能否作为胃癌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和治疗的潜在靶点。方法:(1)采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GEPIA)分析MALAT1在胃癌和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2)qRT-PCR检测57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ALAT1的表达水平。(3)qRT-PCR检
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癌症的精确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可以不受组织穿透深度限制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肿瘤解剖学结构和病理信息,在癌症的精确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磁共振成像依据水分子产生信号,导致某些组织成像对比度不够,需要使用造影剂辅助成像。目前临床使用的造影剂主要是钆基小分子螯合物,将Gd(Ⅲ)螯合在配体结构中,降低毒性,但也阻碍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导致弛豫
钾离子电池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突出的成本优势(包括电极材料、集流体、电解质),以及钾在有机电解液中较高的离子迁移率,近年来受到广泛研究。然而,钾离子较大的尺寸所导致的反应动力学迟滞以及在嵌入/脱出体相电极材料时所引发的体积效应等问题,制约了负极的容量发挥,从而限制钾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负极材料的理性选择和控制制备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首选策略。碳材料由于具有低成本、高安全性、高导电性、高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