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具有较好的预后,10年总体生存率达90%以上,然而,PTC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这是影响PTC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关于颈淋巴结处理存在较大争议。选择合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处理方式有赖于对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的深入认识,因此对PTC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本研究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与其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初步明确PTC患者颈淋巴结阳性者的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探讨Ⅵ区淋巴结转移与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影响Ⅴ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初步阐明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合理处理甲状腺乳头状癌颈转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9年7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外科收治的53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得侧颈清扫的标本421例,侧颈+Ⅵ区清扫的标本366例。转移淋巴结均按分区记录,统计分析侧颈转移淋巴结分布规律的,并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Ⅱ、Ⅲ、Ⅳ区转移与Ⅵ区转移是否相关;同时对532例病例的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病灶类型、病理分期、肿瘤大小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判断其是否为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另外独立分析Ⅴ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阳性病人颈清扫范围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结果:⑴侧颈清扫标本421例中,Ⅱ、Ⅲ、Ⅳ、Ⅴ区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5.3%、76.2%、69.8%、24.9%;421例病例中29例经冰冻病理证实对侧Ⅵ区淋巴结阳性,22例Ⅶ区淋巴结阳性(影像学诊断)而分别行对侧Ⅵ区清扫及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清扫标本中,Ⅲ区最常发生转移(76.2%),Ⅴ区均未见单独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周围组织侵犯、Ⅱ、Ⅲ、Ⅳ区同时发生转移可作为预测Ⅴ区转移的独立因素。⑵侧颈+Ⅵ清扫标本中,Ⅵ区与侧颈Ⅲ、Ⅳ、Ⅱ、Ⅴ区的转移率分别为69.4%、76.8%、69.9%、67.8%、26.0%;跳跃转移(Ⅵ区阴性而侧颈或上纵隔阳性者)的发生率为27.6%,Ⅱ、Ⅲ、Ⅳ区转移与Ⅵ区转移显著相关。⑶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灶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是影响PT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0.05。⑷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06)、年龄(P=0.004)、病变类型(P=0.032)、肿物大小(P=0.000)是影响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   结论:①PTC患者Ⅵ、Ⅲ、Ⅳ、Ⅱ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建议侧颈淋巴结病理证实阳性者至少应常规清扫这几个区域,若临床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Ⅴ区转移、且无原发灶周围组织侵犯或未发现Ⅱ、Ⅲ、Ⅳ区同时发生转移,则可不予清扫Ⅴ区。②Ⅵ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对侧颈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③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大于45岁或男性或肿物大于4.0cm.或多发肿瘤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若符合以上条件之一,同时Ⅵ区淋巴结阳性时,可考虑行预防性侧颈清扫术(Ⅱ~Ⅳ区)。
其他文献
目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人类最常见的关节疾病。interleukin-1β(IL-1β)既是OA滑膜分泌主要炎症因子,又是损害软骨细胞、促进关节软骨退变的重要因素。IL-1β是引
目的:探讨PT及其发病进展与血浆kisspeptin水平相关性,为婴幼儿性早熟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新方向。方法:1.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3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专科
研究背景和目的:  增生性瘢痕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创伤后人体自我修复过程中的异常反应,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失控和胶原等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特征的人类真皮区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