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丛枝菌根共生相关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PtrNPF5.2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06783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橘及其近缘种根毛稀少,主要依赖与丛枝菌根真菌形成共生体吸收土壤养分,其中氮是柑橘生长及果实发育的必需养分。依靠大量施用氮肥提高作物产量易造成氮素营养浪费,研究柑橘菌根途径的氮吸收机制,可为改善柑橘根系氮吸收效率、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依据。课题组前期开展的转录组分析发现枳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PtrNPF5.2受丛枝菌根真菌诱导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菌根共生过程硝酸盐的转运,因此本研究通过苜蓿毛状根瞬时转化和烟草瞬时转化分析了PtrNPF5.2的时空表达模式,通过对苜蓿同源基因Mt NPF5.3的RNAi和Tnt1插入突变体分析,以及对应番茄同源基因SLNPF5.2的CRISPR分析,探究了该类基因对菌根共生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因定量表达分析表明,枳PtrNPF5.2基因在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显著上调表达,且随接种时间逐渐升高,在接种第30天时达到最高峰。PtrNPF5.2基因的启动子-GUS信号主要在丛枝所在根系细胞中富集表达,而在非丛枝根系细胞中不表达,暗示该基因可能参与菌根共生调控过程。2、蛋白质结构预测表明PtrNPF5.2是一个具有12个跨膜结构域的膜蛋白,瞬时表达实验表明PtrNPF5.2-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烟草细胞膜,符合硝酸盐转运蛋白的特征。3、本研究利用RNA干涉和Tnt1插入突变体分析探究了PtrNPF5.2的苜蓿同源基因Mt NPF5.3的功能。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或转空载植株相比,苜蓿Mt NPF5.3基因的干涉或插入株系的侵染率及丛枝发育均未受影响,推测可能是由于苜蓿中其他同源基因功能冗余导致。4、同样地,PtrNPF5.2在番茄中同源基因SLNPF5.2的两个CRISPR纯合株系与野生型在菌根侵染率及丛枝发育上也无差异。番茄根部基因定量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SLNPF5.2的CRISPR纯合株系中与硝酸盐吸收相关的基因SLNRT1.1和SLAIT下调表达,而与硝酸盐同化相关的基因SLNi R和SLNIA则上调表达,使得SLNPF5.2的CRISPR纯合植株根系对硝酸盐的吸收量减少,对硝酸盐的同化量增加,进而导致CRISPR植株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该结果暗示SLNPF5.2可能影响菌根途径中硝酸盐的吸收与同化,进而降低硝酸盐含量。
其他文献
光波诱控技术作为一项物理防治措施,在农业生产上被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与发生动态监测。昆虫具有明显的波长偏好性及上灯节律性,通过对敏感波长和节律的研究,可以提高杀虫灯对昆虫的诱捕效果。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多个地区,对其防治过度依赖于化学药剂,使小菜蛾几乎对所有农药产生了抗性。灯光诱杀在小菜蛾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潜力,但目前常用的杀虫灯在防治效果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
无论是在土壤系统中,还是在植物系统中,养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养分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前期研究表明,氮和锌在水稻中存在协同增效效应,但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常规粳稻品种日本晴和籼型杂交稻品种广两优为研究对象,在氮锌交互处理下分析水稻植株的生长、氮和锌的吸收转运和分配、氮同化关键酶的活性和氮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解析氮锌互作对水稻养分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土壤镉污染不仅会影响小麦籽粒镉含量,还会影响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探明小麦响应镉胁迫生理及分子机制,可为控制小麦籽粒中镉含量、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提供理论参考。本课题以小麦品种济南17为试验材料,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整合分析的方法,揭示冬小麦镉胁迫响应的关键代谢通路并进行验证,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转录组学方法研究了镉胁迫对小麦根系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常春藤素是一种从紫草、白头翁、铁线莲等多种草本植物中提取的单枝三萜皂苷类天然活性成分,其因抗炎、抗痉挛、抗氧化、抗利什曼原虫病等多重药理功效备受医者关注。研究发现,常春藤素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生物活性,有望成为潜在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常春藤素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及侵袭,诱导肿瘤细胞自噬等作用在乳腺癌、肺癌、肝癌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均表现出其有抗肿瘤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典型的死体营养型致病真菌,寄主广泛,引起作物菌核病,危害严重。真菌病毒在植物病原真菌中普遍存在,部分真菌病毒与寄主低毒特性紧密相关。利用低毒相关真菌病毒与植物病原真菌互作体系,可以探究寄主真菌的抗病毒防御以及病毒的反防御机制,解析真菌病毒介导的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机制,增强对真菌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认知,为低毒相关病毒防控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前期发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可以引起多种植物的灰霉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灰葡萄孢的菌核是由其菌丝彼此缠绕在一起形成的一种致密的休眠结构,该结构可以抵御各种不良的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初侵染源,菌核在灰霉病的侵染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鞘脂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各种膜结构的组成部分,在生物体内行使着十分重要的功能,鞘脂合成途径中的许多中间产物也是生物细胞间的信号
实验目的:检测宫颈癌组织DNA中HPV整合情况、HPV和HMGA2拷贝数的变化,以及HMGA2蛋白表达分别在未病变宫颈、CIN和宫颈癌三种不同的组织中的水平,预测出HMGA2基因与宫颈恶变之间可能的关系,并探索HMGA2在宫颈癌变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收集新鲜的宫颈癌的样本,提取DNA样本,并通过DIPS-PCR的方法检测出宫颈癌样本中的HPV整合情况以及整合位点。2.FISH探
随着雷公藤药用价值不断被开发,市场需求增大,造成野生资源日益减少,而雷公藤的栽培技术研究滞后,缺乏配套的种植管理技术已成为雷公藤种植的制约因素。本试验选址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平原村,采用3414完全施肥方案,通过测定不同采样时期不同施肥处理下雷公藤的生长指标(株高、根鲜重等)、生理指标(可溶性糖、总氮、总磷、总钾含量)、不同器官中活性成分含量(甲素和红素)以及雷公藤药材的其他指标(醇浸出物、
蜡梅属(Chimonanthus)起源古老,为中国特有属。蜡梅属植物于秋冬之际开花,栽培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之中。此外其花叶有芳香性,有着较高的科研和经济价值。蜡梅属植物的主要争议在于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浙江蜡梅(Chimonanthus zhejiangensis)、柳叶蜡梅(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突托蜡梅(Chimon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