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氟比洛芬酯联合丙泊酚的应用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 ASA分级II或III级,年龄60~77岁,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30例。排除严重呼吸功能不全、消化道溃疡病史、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两组患者均不应用麻醉前用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有创动脉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连接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BIS)。两组患者全麻诱导给药均相同:咪达唑仑0.05mg/kg,罗库溴铵0.6mg/kg,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0.3mg/kg,舒芬太尼0.4μg/kg顺次给药。支气管导管插管后行纤支镜辅助定位,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在单肺通气时气道压维持<30cmH2O,PETCO2维持在30~45mmHg。麻醉维持:术中静脉微量泵输注舒芬太尼0.2μg·kg-1·h-1,罗库溴铵0.5mg·kg-1·h-1;调整吸入七氟醚的用量,使术中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两组患者均在关胸开始时(T1)停止舒芬太尼与罗库溴铵的输注。实验组(A组)在关胸开始时(T1)停止七氟醚的吸入,即刻缓慢静注丙泊酚2mg/kg,随即微量泵输注丙泊酚4~7mg·kg-1·h-1直至缝皮结束前5min停止;缝皮开始时(T2)立即静注氟比洛芬酯1.2mg/kg。对照组(B组)在缝皮结束前5min停止七氟醚的吸入。两组患者均在自主呼吸恢复后常规静脉注射新斯的明1mg+阿托品0.5mg,拮抗残留的肌松药。实验者于开始关胸时(T1)、缝皮开始时(T2)、手术结束时(T3)、拔出气管导管时(T4)、出手术室时(T5)、出麻醉恢复室(PACU)时(T6)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动脉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的数值。手术结束停用麻醉药后记录患者的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在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离开手术室时的疼痛评分(Prince-Henry)、离开麻醉恢复室时Steward苏醒评分、苏醒即刻的BIS值和躁动情况。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比、麻醉时间及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缝皮开始时(T2)、手术结束时(T3)、拔出气管导管时(T4)的血压及心率波动相比对照组更小(P﹤0.05)。(3)患者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在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4)术后离开手术室时的疼痛评分(Prince-Henry)和躁动情况,实验组患者的情况都要优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5)两组患者苏醒时BIS值、离开麻醉恢复室时的Steward苏醒评分及苏醒期间脉搏氧饱和度波动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实施临床静吸复合麻醉的过程中,于开始关胸至手术结束期间氟比洛芬酯联合丙泊酚的应用,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使患者苏醒得更平稳、更迅速、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