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建立以来,在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体系中,银行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2011年到2013年的三年中,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沪深两市股票市值之和的比例分别为2.56、2.75、3.02,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短期内,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依然是我国实体经济获得资金支持的主流渠道,证券市场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也表明其主导作用的发挥尚需时日。传统商业银行粗放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主要以重视规模和速度、忽视效率和质量为特征,以致我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普遍偏弱,加上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给经济带来巨大的下行压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产质量降低、风险上升,银行业欲在此背景下保持良好的业绩,实现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关键在于提高银行业的整体效率,以跨越我国银行业发展瓶颈,强化银行业综合竞争水平和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013年,互联网金融取得巨大发展,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整个社会高融资成本的状况有望因其加入得到改善,加之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存款利率逐步放开,商业银行面临着提高存贷款定价和议价能力、提升成本控制水平的严峻考验,本文基于此背景,研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探讨提升成本效率的方法。本文主要探析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整理相关的指标数据,运用非参数分析方法中的DEA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完成相关结果的测度。通过测算,得出以下结论:三类样本银行中,平均成本效率水平最高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是城市商业银行,最后是国有商业银行。各商业银行之间的成本效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样本期内变动幅度参差不齐;由银行效率动态分析的Malmquist指数可得出,样本期内,相比较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平均技术进步率最高,因而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均值在三类银行中最大。与此同时,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样本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的存贷比、不良贷款率、中间业务水平、资本充足率对样本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影响显著,但净资产收益率未通过模型检验,对成本效率的提升作用不大。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并结合商业银行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了提升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