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围术期老年人行择期胃肠道手术患者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营养代谢、电解质、甘丙肽及神经营养因子-3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探讨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胃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1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择期胃肠道手术患者(65-80岁)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ⅡⅢ级,男38例,女22例按患者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n=30),目标导向组(n=30)。2采集病人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LB等一般资料,记录数据;对照组行经典外科补液法,依据MAP,CVP,尿量补液;目标导向组采用微截流(Flotrac/Vigileo)检测系统,根据SVV,CI,SVR,CVP,MAP将SVV<13%作为目标指导补液,观察两组围术期和术后血流动力学,肠道内环境,营养代谢,甘丙肽,NT-3及胃肠功能恢复等情况。3用微截流(Flotrac/Vigileo)监测系统监测围术期和术后病患SVV、CI、SVI、SVR。比较对照组(C)与目标导向组(G)MAP、CVP、HR、SVV、CI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监测围术期血气中电解质及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变化,比较C组与G组电解质和微循环氧供有无差异;用酶联免疫法测血浆中甘丙肽,神经营养因子-3(NT-3)浓度,记录术后排气时间,评估两组(C、G)肠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失液、补液量、住院时间等多方面、多角度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行择期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胃肠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4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术式、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ALB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病患基础情况具有临床可比性。2两组围术期和术后24小时的血流动力学与C组比较,G组术后24小时HR变慢,MAP、CVP增高(P<0.05),说明GDFT能持久有效地维持循环血量到最佳状态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利于胃肠道组织的灌注;手术1h SVV减小,CI、Sv O2在手术1h、术后24h增高;SVV、CI较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提高机体氧供,维持胃肠道O2供及O2耗平衡,降低胃肠道粘膜缺血缺氧的风险。3两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液体出入量、排气及住院时间与C组比较,G组晶体液用量显著减少,胶体液用量及尿量显著增加(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有3例患者术中使用了血管活性药物,C组有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排气,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与传统补液相比更能准确控制液体的进出量,掌握晶体液、胶体液的使用比例,降低围术期不恰当输液导致的胃肠道组织水肿发生率,延缓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术后随访患者排气,住院时间可得出结论,应用GDFT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是一致的。4两组围术期血气中的电解质、甘丙肽、神经营养因子(NT-3)变化,与C组比较,围术期G组术毕Na+,K+浓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Ca2+浓度无变化。说明液体治疗影响围术期电解质的变化,干扰术后胃肠道内环境稳定,妨碍肠道运动功能的及早恢复。与C组比较甘丙肽术始,手术1小时,术毕降低;NT-3则升高;与术前比甘丙肽、NT-3随手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GDFT有利于降低手术应激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损害,从而减少胃肠道粘膜的损伤。5两组术后三天电解质,失液补液情况,与C组比较,术后第二天电解质中Na+,K+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2+无显著差异(P>0.05)。与C组比较,失液、补液量明显较少;与术前比较,两组失液量则随术后恢复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以一定程度的维持胃肠道内环境的离子平衡,减少术后液体的用量,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结论1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持久有效地维持老年人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保证胃肠道粘膜氧供需平衡。2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指导液体种类的选择,从而确保围术期及术后电解质的稳定,为胃肠道功能恢复奠定基础。3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降低手术应激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胃肠道粘膜的损害。4围术期液体管理避免了不恰当的输液对胃肠道灌注造成不足或水肿,促进了肠道排气,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医疗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