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抗病毒疗效与Il-21关系的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Chonic Hepatitis B,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抗病毒方案无明确的指导意见,且西医对NAFLD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而中医药在此方面疗效良好。本研究拟比较CHB合并NAFLD与CHB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差异,并探讨血清IL-21水平与CHB合并NAFLD抗病毒应答的关系,以及评价抗病毒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对CHB合并NAFLD患者的疗效和血清IL-21水平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临床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选取单纯CHB患者20例设为A组,另外选取符合中医肝郁脾虚,湿热瘀阻的证型的CHB合并NAFLD患者40例,随机分成B组和C组,每组20例,三组均满足HBeAg阳性CHB的抗病毒指征。三组患者均口服恩替卡韦0.5g/d。B组、C组按NAFLD治疗标准给予饮食疗法,C组加用中药祛湿活血方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周、24周后BMI、肝功能、血脂、乙肝两对半定量、HBV-DNA、血清IL-21、肝/脾CT比值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1)与A组比较,第12周、24周B组HBV-DNA检测不到率、ALT复常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12周后HBV-DNA检测不到率、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第12周、24周后HBeAg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与A组比较,B组治疗前和第12周、24周后血清IL-21水平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B组比较,治疗前C组血清IL-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和第24周后均较高(P<0.05)。  (3)spearman相关分析IL-21与肝功能、血脂、HBsAg、HBeAg、HBV-DNA等临床疗效指标变化情况的关系发现,12周时IL-21的升高和TG、BMI、HBeAg、HBV-DNA的下降相关(r=-0.359,-0.451,-0.482,-0.545,P<0.05或P<0.01)。  (4)ROC曲线分析基线IL-21水平对第12周结果基线IL-21水平对12周后HBV-DNA转阴预测的AUC(CI):0.869(0.000-1.000),P<0.01;当截取值为72.1pg/ml时灵敏度为100.0%,特异性66.7%;第24周的AUC(CI):0.835(0.000-1.000),P<0.01),当截取值为78.65pg/ml时灵敏度为84.6%,特异性85.7%。  (5)与B组比较,C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和总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第12周、24周后症候积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与B组比较,C组第12周、24周TC、γ-GT、TG、BMI、肝/脾CT值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2组间与治疗前的差值比较,第12周后TC、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第24周后TC、肝脾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 HBeAg阳性的CHB合并NAFLD患者第12周、24周抗病毒疗效均差于单纯CHB者,可能与NAFLD导致CHB患者的血清IL-21水平降低有关,而血清IL-21水平升高有助于HBV的清除。  (2)基线较高的血清IL-21水平对CHB合并NAFLD患者第12周、24周HBV-DNA转阴有较高的的预测价值。  (3)采用祛湿活血中药方治疗NAFLD可以有效提高CHB合并NAFLD患者的抗病毒疗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