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国与戎狄民族关系是研究晋国史的重要一环,在晋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春秋时期晋国与戎狄民族的关系,可以对晋国与戎狄民族的战争、联姻、结盟等各种联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研究晋国与戎狄民族的各种关系,通过晋国早期、中期、晚期民族关系的探究,可以对其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特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为晋国史和民族史交叉领域的研究,尽一些绵薄之力。春秋时期晋国之所以能在诸侯国间称霸一百五十多年,是与其推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分不开的。晋国自封国伊始,便处在戎狄部族的包围之中,要想挣脱戎狄部族的包围,就必须寻求一条生存之道。早期晋国,由于自身实力不济,对戎狄部族避其锋芒,采取的一种消极“防御”策略,这一时期虽与戎狄发生战争,但战争呈现的特点为规模小、次数少。中期以后,国力的增强,加之军制的改变,使得这一时期晋国对戎狄的战争次数显著增加,而战争胜利获得的戎狄女子便成为典型的战利品。戎狄女子被国君纳入宫中,成为晋国与戎狄部族联姻的开端。因战争频繁的发生,伴随战争产生的军事结盟也是这一时期显著的的特征。进入晚期,不甘心霸权衰落的晋国,试图挽回衰落的霸权。但此时国君权势衰微,权归六卿,他们相互之间倾轧权力,扩展自己势力范围。这一时期晋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减少,小范围的局部战争成为主流,遂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戎狄部族所居之地。晋国将周边戎狄部族逐一歼灭之后,带来的益处便是领土得到极大的扩张。此外,这一时期的“和戎狄”政策的实施,是晋国与戎狄民族关系的另一种形式。“和戎狄”政策虽说时间仅存在于悼公时期,但因“和戎狄”所带来的利益却是长远的,晋与戎狄在和平的环境中交流频繁,相互之间进行学习,吸收对方先进技术,任用戎狄部族优秀人才,缩小了华夏族与戎狄部族的差距,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相对于晋国与戎狄关系积极的一面,晋国与戎狄的关系并非十全十美。在献公时期爆发的骊姬乱政,导致晋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太子被杀、诸公子出逃、国内政局一片动荡,对生产和生活影响极大,使得晋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恢复。加之与戎狄部族时常发生战争,导致晋国受到戎狄部族的骚扰,给双方人民财产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这些祸患均是因晋与戎狄关系的不和谐而产生。总之对于晋国与戎狄部族关系研究,应该将其积极和消极影响一起进行研究,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通过这一历史现象来认清晋国与戎狄部族关系的本质,无论任何时期,实施任何的民族政策,其根本目的还是为晋国发展所服务的。只有我们把握好这一特征,才会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