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兴起到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民营企业随历史洪流几经浮沉。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变迁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而经过发展初期的实力积累,地域与行业多元化战略是不断成长中的民营企业难以回避的选择。更重要的是,面对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地域与行业多元化战略也是民营企业思考如何利用国家特定优势来建立企业特定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决策。然而,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分权式”和“渐进式”的改革方式造成了区域市场分割和行业开放管制,使得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决策受到制度及其变迁的强烈影响。一方面,由于支持市场经济的正式规则尚未完全建立,政府的再分配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在延续,并且其行为准则回归到基于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本位,迫使民营企业转向依靠政治关联这种非正式制度来获取资源和保护,影响到企业多元化决策;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变迁会经历一个从摩擦到融合的过程,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成本与收益又与同期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所以不同战略选择的绩效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本文立足于“制度——行为——绩效”的分析逻辑,研究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前因后果,具体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1)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对地域多元化和行业多元化分别有何影响?(2)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对多元化战略影响的边界在哪,两者的关系是否会受到地区制度差异和行政级别特性的调节影响?(3)考虑到经济转型中制度变迁的动态性,民营企业地域和行业多元化两种战略对企业短期绩效,以及长期成长性分别有何影响?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文献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前因后果的一对理论模型,并对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分别做出了研究假设。然后,本文选取2004至2009年沪深两市中1208家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收集各个变量测量所需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得到如下研究结论:第一,在转型期中国情境下,非正式制度确实起到了替代正式制度的作用,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对企业地域多元化程度和行业多元化程度都具有正向的积极影响。第二,地区制度差异负向调节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与行业多元化之间的关系,即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制度落后地区,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对于其行业多元化的正向影响更强;行政级别特性正向调节了其与地域多元化之间的关系,即当民营企业具有较高级别的政治关联时,其对于地域多元化的正向影响更强。第三,民营企业的地域多元化程度对企业短期绩效有负向影响,但对其长期成长性有正向影响;民营企业的行业多元化程度对企业短期绩效有负向影响,而且与长期成长性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中国的制度环境及其变迁过程为企业战略研究提供了难得平台,本文在此情景中对于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理论创新贡献在于:(1)完善了基于制度的企业多元化战略理论框架,将政治关联引入多元化行为分析,找到了一个新的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个因素的影响边界,同时为企业地域和行业多元化绩效的实证结果争议提供了更为清晰而全面的证据;(2)加深了对企业政治战略在制度变迁和官僚组织原则中作用范围的认识,特别是研究了政治战略在企业地域多元化中的促进作用,将政治战略放在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视野下进行了重新审视;(3)搭配企业的长短期绩效指标来评价战略结果,其中采取了成长期权价值衡量企业长期绩效,不但为战略研究者和实业界的决策者们提供了一种创新的企业价值分析与管理工具,而且应用实物期权理论的思维对企业多元化行为进行了新的诠释。最后,本文也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