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优秀的诗人,也是我国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第一次在诗文中大量描写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第一次赋予劳动以诗意的美感,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除了诗歌上的成就,陶渊明独立高洁、安贫乐道、旷达脱俗的士大夫人格也得到了后世的推崇。一个伟大作家的产生,既有其自身的禀赋,也有其思想文化的土壤。作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每一个作家都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艺术传统之中,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前人的影响。在思想意识方面,扬雄是对陶渊明影响极为深远的人,鉴于目前学术届对扬雄哲学思想的研究比较薄弱,文章的重点是通过《太玄》、《法言》两部著作,研究扬雄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它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新儒学的悖逆,进而探索扬雄对陶渊明的直接影响。本文研究包括以下四大章节,略述如下:绪论部分:探讨本题的选题背景、意义、研究现状以及创新点和开拓空间。第一章介绍扬雄的生平和著述情况。第一节对扬雄怀才不遇的一生作了简要介绍,突出了他淡泊名利、专心治学的哲学家精神。第二节对扬雄的治学领域、治学方法和重点著作进行了考察。扬雄治学的重点并不在于辞赋和语言领域,而是在政治和哲学领域,他的治学方法也和当时独尊儒术、皓首穷经的儒生不同,而是"博览无所不见",并能跳出章句之外,刻意领会其精义,并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取舍。《法言》和《太玄》是扬雄穷尽毕生心血精心撰写的两部巨著,集中体现了扬雄的政治和哲学观点,是对汉代新儒学的悖逆。第二章重点分析扬雄是如何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唱反调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扬雄打破了 "天命"、"天意"加在人们身上的枷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董仲舒将君权绝对化、神圣化的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学说,起到了解放人性的作用。其次,扬雄鼓励士人追求自己独立的人格,否定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在仕与隐的问题上,扬雄提出了明哲保身的主张,反对愚昧地效忠君主。从西汉到魏晋,士人能够从忠心耿耿维护大一统政权的心态中解脱出来,走向自我,扬雄是开了风气的。第三章重点探讨扬雄对人生价值的探索。扬雄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共分三个方面,首先是对生死的看法。扬雄认为生死有其固定规律,修仙和鬼神不能延续生命,所以应该贵己重身,不要过多执着于青史留名。其次,扬雄注重自身学养的提高和修身向善,反对那种因为人生苦短就一味寻欢作乐的态度,并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最后,扬雄认为,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他看淡物质享受带来的浅层愉悦感,重视精神的愉悦。对魏晋士人的心态也有很大影响。扬雄的思想主张深刻影响了陶渊明。第四章重点探讨陶渊明对扬雄思想的认知和接受。陶渊明直接接受了扬雄的政治哲学思想,也接受了他的人生价值观念。共分四个方面论述。第一节重点探讨陶渊明接受扬雄的可能性,一方面,陶渊明的诗文有许多直接化用了扬雄的文章,另一方面,陶渊明受到了时人对扬雄评价态度的影响。第二节重点探索陶渊明在生死观上如何接受了扬雄的影响,面对生死,陶渊明接受了扬雄认为生命运动自有其规律的主张,应该在修身向善的同时委运任化,顺应自然,而且他对死亡的理解比扬雄理解得更为透辟。第三节重点探讨陶渊明在仕隐观方面是如何受扬雄影响的。决定陶渊明出仕与否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扬雄所说的"时"的问题,即得其时则仕,不得其时则隐。二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即扬雄所向往的冲破束缚、自由在在的生活。第四节重点分析扬雄重视精神世界的满足的观点如何影响了陶渊明苦中作乐,在躬耕陇亩中体味到劳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