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胺氧化酶、肌酸激酶结合D-二聚体在兔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及意义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ung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动物模型,观测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D-二聚体(D-D)三种生物学指标在模型形成后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讨论其在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  方法:实验室条件下喂养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假实验组),每组32只。参照王攀等[7]建立肠系膜静脉血栓模型的方法:夹闭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后损伤夹闭处并注入凝血酶,成功建模后分不同时间点测定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 D-二聚体(DD)的变化情况,并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实验白兔,取血栓段肠管组织,观察其病理变化。  结果:成功建模后,病理学观察:成模半小时可见管腔内有明显的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段肠管粘膜坏死,成模4h镜下可见粘膜上皮细胞水肿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侵润,部分肌层坏死。血清学指标测定: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二胺氧化酶(DAO),CK-MB均于血栓形成后可检测到有显著增高(P<0.01)。实验组内不同时间点变化情况:DAO在血栓形成后30min即有显著增高,达265.±16.3U/ml,且随着血栓形成时间的增加,DAO呈持续性增高,成模后4h达583.6±31.7U/ml。CK-MB和D-二聚体也于成模30min后检测到有明显增高,且其值随血栓时间递增(P<0.01)。  结论:通过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模型的病理学观察,模型病理改变符合临床特征,二胺氧化酶(DAO),肌酸激酶(CK-MB)为反映肠道粘膜坏死的重要指标,D-二聚体为判断肠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主要指标,所以DAO和CK-MB结合D-二聚体也许可做为早期辅助诊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可靠血清学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在综合医院门诊求诊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应对方式特点与影响因素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于2007年1月~2007年7月期间,应用自编一
目的:分析6090例朝、汉族新生儿听力筛查(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NHS)结果,探讨影响通过率的因素。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ly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D-二聚体(D-D)的变化规律,观察HIE患儿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北京Sunbio
目的:评估眼内屈光手术时(包括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和前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松解性角膜切开术(AK)矫正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及稳定性。 材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