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动物模型,观测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D-二聚体(D-D)三种生物学指标在模型形成后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讨论其在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 方法:实验室条件下喂养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假实验组),每组32只。参照王攀等[7]建立肠系膜静脉血栓模型的方法:夹闭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后损伤夹闭处并注入凝血酶,成功建模后分不同时间点测定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 D-二聚体(DD)的变化情况,并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实验白兔,取血栓段肠管组织,观察其病理变化。 结果:成功建模后,病理学观察:成模半小时可见管腔内有明显的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段肠管粘膜坏死,成模4h镜下可见粘膜上皮细胞水肿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侵润,部分肌层坏死。血清学指标测定: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二胺氧化酶(DAO),CK-MB均于血栓形成后可检测到有显著增高(P<0.01)。实验组内不同时间点变化情况:DAO在血栓形成后30min即有显著增高,达265.±16.3U/ml,且随着血栓形成时间的增加,DAO呈持续性增高,成模后4h达583.6±31.7U/ml。CK-MB和D-二聚体也于成模30min后检测到有明显增高,且其值随血栓时间递增(P<0.01)。 结论:通过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模型的病理学观察,模型病理改变符合临床特征,二胺氧化酶(DAO),肌酸激酶(CK-MB)为反映肠道粘膜坏死的重要指标,D-二聚体为判断肠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主要指标,所以DAO和CK-MB结合D-二聚体也许可做为早期辅助诊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可靠血清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