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hong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在复杂真实的医疗环境下,总结我科盆腔炎性疾病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诊疗经过及预后,客观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梳理出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盆腔炎性疾病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证据。研究方法:根据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逐一查阅2005年10月-2021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婚育史、既往史、病程长短、中医证型),主诉及妇科检查情况(包括发热、下腹压痛、反跳痛、异常阴道分泌物、子宫压痛、宫颈举摆痛、附件增厚及压痛情况、是否触及包块),辅助检查(包括妇科B超、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治愈、疾病进展、中转手术、遗留包块),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录入Microsoft Excel,应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我科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梳理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1.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1)年龄分布:最小17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40.01±10.11岁。(2)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30天,平均病程(5.89±5.23)天。(3)生殖道感染情况:303例患者中,有187例患者阴道感染,占61.72%,且均为单纯性感染,其中线索细胞阳性者112例(59.89%),解脲支原体阳性者35例(18.72%),念珠菌阳性者32例(17.11%),滴虫阳性者6例(3.21%),沙眼衣原体阳性者2例(1.07%)。(4)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多见(45.54%),其次为湿毒壅盛证(24.75%),热毒炽盛证(17.16%),瘀热内结证(12.54%)。(5)疾病类型:腹痛128例(42.24%),腹痛+发热31例(10.23%),腹痛+发热+包块144例(47.52%)。(6)不同疾病类型中医证型分布:腹痛组中湿热蕴结证98例(76.6%),瘀热内结证30例(23.4%)。腹痛+发热组中热毒炽盛证5例(16.1%),湿毒壅盛证15例(48.4%),湿热蕴结证9例(29.0%),瘀热内结证2例(6.5%)。腹痛+发热+包块组中热毒炽盛证47例(32.6%),湿毒壅盛证60例(41.7%),湿热蕴结证31例(21.5%),瘀热内结证6例(4.2%)。2.治疗方案303例患者中采用中西医治疗方案的有297例(98.02%),我院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根据抗生素应用指南及患者病情程度酌情给药。中医治疗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采用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或二者联合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3.中西医治疗方案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临床疗效(1)腹痛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显著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4.50±0.71d、8.47±2.53d),抗生素+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显著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发热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89±1.7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67±2.52d、8.00±5.57d、6.33±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痛+发热+包块组: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66.67%、57.69%、59.09%,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7.56±1.85d)、体温复常时间(3.26±1.36d)、WBC复常时间(6.57±2.08d)、PCT复常时间(4.92±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71d、7.00±1.41d、12.00±2.83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0.53±3.80d、4.80±1.72d、8.33±2.92d、8.13±5.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药外治组在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WBC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所有中西医治疗患者总体分析: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0.0%、76.09%、81.71%,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5.64±2.00d)、体温复常时间(3.13±1.22d)、WBC复常时间(5.79±2.42d)、CRP复常时间(5.68±3.20d)、PCT复常时间(4.03±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58d、7.00±1.41d、12.00±2.83d、8.50±2.12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46±3.21d、4.44±1.72d、7.89±2.95d、8.28±4.01d、7.83±4.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医外治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WBC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CRP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1)腹痛组和腹痛+发热组治愈率(均为100%)显著高于腹痛+发热+包块组(59.1%),中转手术率、遗留包块率(均为0%)显著低于腹痛+发热+包块组(分别为26.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组、腹痛+发热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4.89±1.76d)均显著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7.56±1.85d)。腹痛+发热组患者体温复常时间(2.81±0.68d)、WBC复常时间(3.93±2.1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3.26±1.36d、6.57±2.08d、6.45±3.00d、4.92±3.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1)腹痛组:两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56±1.10d)小于瘀热内结证患者(5.08±1.29d)(P<0.05)。(2)腹痛+发热组:四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在疾病转归情况、腹痛消失时间(6.60±0.89d、4.92±1.88d、4.00±1.41d、4.00±1.41d)、体温复常时间(2.60±0.55d、2.75±0.62d、3.00±0.93d、3.00±0.00d)、WBC复常时间(5.80±1.10d、3.92±1.78d、3.00±1.83d、3.00±0.00d)、CRP复常时间(5.20±3.03d、3.67±2.93d、3.63±1.11d、3.53±1.51d)、PCT复常时间(4.60±2.88d、2.91±1.58d、2.32±1.37d、2.82±1.00d)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3)腹痛+发热+包块组:,热毒炽盛证(44.7%)的中转手术率与湿毒壅盛证(22.0%)、湿热蕴结证(12.0%)无统计学差异,但显著高于瘀热内结证(0%)(P=0.005)。热毒炽盛证(5.3%)、湿毒壅盛证(17.0%)、湿热蕴结证(12.0%)的遗留包块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均低于瘀热内结证(66.7%)(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74±1.41d)、体温复常时间(4.21±1.62d)均大于湿毒壅盛证(分别为7.36±1.63d、2.92±1.08d)、湿热蕴结证(6.84±2.03d、2.89±0.99d)和瘀热内结证(6.00±1.41d、2.00±0.00d)(P<0.05)。(4)三种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总体分析:湿热蕴结证患者治愈率(94.8%)显著高于热毒炽盛证(55.8%)和湿毒壅盛证(69.8%)(P<0.05),湿热蕴结证与瘀热内结证(87.9%)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中转手术率(2.6%)和瘀热内结证(0%)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显著低于热毒炽盛证(39.5%)(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29±1.57d)显著大于湿毒壅盛证(6.57±2.05d)、湿热蕴结证(5.11±2.69d)和瘀热内结证(4.75±2.06d)(P<0.05)。湿毒壅盛证显著大于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P<0.05),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体温复常时间(3.87±1.60d)大于瘀热内结证(2.50±0.58d),热毒炽盛证、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PCT复常时间(6.21±3.78d)显著大于湿毒壅盛证(3.03±3.71d)和湿热蕴结证(3.52±2.12d)(P<0.05),热毒炽盛证与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PID发病人群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多急性起病,频繁的宫腔操作、多育多产、阴道感染是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房劳过度,加强健康宣教,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2.本研究PID患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抗生素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将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联合应用,对单纯腹痛和腹痛伴发热患者疗效显著,治愈率均可达100%,对于形成盆腔包块的患者治愈率可达59.1%。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能有效改善PID患者的临床症状,WBC、CRP、PCT等炎性指标恢复正常用时短,且对腹痛伴发热及盆腔包块患者中转手术率仅为26.4%。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做到及时发现症状、早期诊断并采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减少PID后遗症的发生。3.PID的常见中医证型包括热毒炽盛证、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四型,疾病初期以湿热蕴结证多见。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伴或不伴炎性指标升高的患者以湿毒壅盛证居多,若病情持续进展,热势较高,伴炎性指标升高,或形成盆腔包块者多以湿毒壅盛证和热毒炽盛证为主。4.本研究中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热蕴结证和瘀热内结证疗效显著,且在疾病转归、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均优于热毒炽盛证和湿毒壅盛证。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T2DM+MS)的中医认识、中医舌诊源流以及舌象客观化研究进展,结合临床观察系统分析“T2DM+MS”患者与2型糖尿病不合并代谢综合征(Type 2diabetes mellitus without metabolic syndrome,T2DM-MS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挥中医药在肺癌相关性咳嗽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观察益气化痰法对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探讨益气化痰法对肺癌相关性咳嗽的治疗作用,为肺癌相关性咳嗽提供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为临床治疗肺癌相关性咳嗽提供客观依据和新的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非小细胞肺癌咳嗽的70
研究目的:1.研究三叶片对健康人体服用麦芽糖后血糖的影响2.研究三叶片对麦芽糖酶活性的体外抑制特点及抑制类型3.研究三叶片对麦芽糖酶分子二级构象的影响研究方法:1.采用两周期自身交叉对照设计,筛选12名健康受试者,每名受试者将接受2种干预方式,分别为麦芽糖和麦芽糖+三叶片,观察三叶片对健康受试者服用麦芽糖后的血糖影响。2.以麦芽糖为底物,运用酶抑制动力学方法研究三叶片对麦芽糖酶的抑制作用特点和机制
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是由糖尿病代谢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中药治疗作用的靶点多,既能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改善症状,又能够调整阴阳、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在治疗DKD上体现出独特的优势。杨玉兰教授从事临床工作三十年有余,医技精湛,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上有
第一部分:临床回顾性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临床中辩证分型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糖尿病足,观察常规治疗联合口服中药组与常规治疗组两组间在血常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与症状评分之间的疗效差异,为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住院费用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探索其可行性,同时对比临床各证型间与多重耐药感染差异。方法本次回顾性分析选取观察病历为2013年4月至2020年12月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目的:全面阅读整理糖尿病足患者相关病例资料,依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因素及卫生经济学,对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作出分析,并研究其护场形成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得出结论,以指导临床对糖尿病足患者的诊疗工作,从而提高疗效,发挥中医药特色及优势。方法: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医外科收住入院超过72小时且有完整病情记录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的W
目的1.绝大多数患者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而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在术后仍存在明显患膝关节功能受限,为改善功能活动,予患者针刺治疗。2.寻找影响TKA术后患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过程1.应用随机抽样方法,在纳排标准下,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行TKA一个月后的患
目的回顾整理60例慢性胰腺炎(CP)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CP患者继发糖尿病(DM)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预防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通过观察葛根芩连汤干预下CP大鼠胰腺解剖学和病理学改变以及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GLP-1的变化情况,探讨葛根芩连汤调节慢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3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
目的:本研究主要研究电脑中频药透联合蠲痹汤外治法治疗风寒湿痹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否有效以及疗效如何,同时确定此方法是否安全可行,为丰富中医外治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选取2019年04月-2020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病例,共90例,应用统计软件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药物口
目的:本课题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现代文献运用中医药治疗月经过少的用药规律,同时对导师治疗月经过少的用药经验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治疗月经过少提供用药参考。方法:1.搜集近10年国内外文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的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挖掘。2.收集近2年导师治疗月经过少患者的处方,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