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车道保持和换道是车辆驾驶中的两种常见驾驶行为。研究车道保持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使车辆自动行驶在当前车道上,进而减轻驾驶员的操纵负担,提高驾驶安全性与舒适性。而研究换道行为的目的在于使车辆在具体驾驶场景中(特别是当车流量较大且出现频繁换道时)能够合理有序的做出换道决策和换道执行,从而舒缓交通流运行状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智能车与传统汽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道保持和换道是车辆驾驶中的两种常见驾驶行为。研究车道保持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使车辆自动行驶在当前车道上,进而减轻驾驶员的操纵负担,提高驾驶安全性与舒适性。而研究换道行为的目的在于使车辆在具体驾驶场景中(特别是当车流量较大且出现频繁换道时)能够合理有序的做出换道决策和换道执行,从而舒缓交通流运行状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智能车与传统汽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环境感知、规划与决策以及运动控制的功能,能够以一种智能的方式执行预期的驾驶行为。智能车的车道保持和换道行为的建模分析与研究,在自适应巡航控制、智能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传统的车道保持模型和换道模型大多基于规则而设计,这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驾驶场景往往比较复杂,传统模型很难将各种情形完全考虑在内。另一方面,传统的车道保持模型和换道模型并没有考虑到驾驶员的行为习惯,导致模型难以有效反映驾驶员的感知、决策和执行等一系列心理和生理活动的不一致性和不确定性。基于学习的车道保持和换道模型由于是数据驱动的,模型可以自我探索到潜藏在数据中的特征规律,进而利用提取的特征规律驱动车辆执行预期的驾驶行为。本文从数据驱动的角度出发,采用基于学习的方法,对智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车道保持与换道行为展开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研究基于学习的车道保持。针对双车道的简单驾驶场景,设计一种基于端到端深度学习的车道保持模型,在人工采集的大批量数据样本上进行有效性评估,并采用可视化方法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另外,在端到端深度学习基础上,采用数据聚集算法,设计一种基于模仿学习的车道保持模型。该模型利用与环境交互所产生专家示例样本辅助车辆完成车道保持任务。第二,研究基于学习的换道决策。针对包含多车和多车道的复杂驾驶场景,采用不同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多层感知器网络以及集成学习中的随机森林和梯度上升决策树)建立自主换道决策模型,并从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度量、AUC以及Kappa系数六项检验指标上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综合比较。第三,研究基于学习的换道执行。针对包含多车和双车道的驾驶场景,考虑车辆的整个换道执行过程满足时间依赖性,设计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换道执行模型,用于预测车辆换道执行时的运动轨迹,并与多层感知器网络的换道执行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其他文献
以沁水煤田中东部榆社-武乡区块山西组-太原组海陆交互相煤系气储层为重点研究对象,从厚度、埋深、含气性方面认为太原组15~#煤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高于山西组3~#煤;从气测显
城市社区自治概念的提出,要求社区的居民、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始终遵循党的领导方针,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来进行一系列的民主协商工作,以便实现对社区公共事务的
目的:通过建立COPD大鼠模型,揭示COPD大鼠膈肌纤维类型的适应性改变及膈肌细胞的过度凋亡。材料与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初始体重200±10g)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和COPD模型组,每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作物的韧皮部汁液为食,同时,灰飞虱也是一种媒介昆虫,通过取食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virus,RSV)和黑条矮缩病(R
本文从著作权法律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即主体、客体、内容三个方面,探讨了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对网络环境下版权问题的规制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传统的硅钢卷生产是由连铸坯通过再加热到1400℃而生产取向硅钢,经传统热轧成卷,再下一部工序经过退火及冷轧工艺达到所需产品的机械和电磁特性。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CSP设备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 HSP70)、突触融合蛋白1(syntaxin1, SYX1)在哮喘病理生理过程中表达的变化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同时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DXM)对哮喘
特种设备具有在危险条件下运行的特点,全方位应用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特种设备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特种特备安全
目的:探讨静注艾司洛尔预防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良反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均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照组在治疗
目的:探讨CPhGs脂质体对HSC-T6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抗HF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MTT法检测不同时间、不同浓度HSC-T6的增殖抑制作用,选取29.45、14.72、7.36mg·L-1的CPhGs脂质体,经rrPDGF-BB刺激后,分别在加药后24、48、72h后通过MTT法检测,计算抑制率;2)HSC-T6凋亡率的检测:分别用29.45、14.72、7.36mg·L-1 浓度的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