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口腔科和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修复科5年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病例的回顾性调查,旨在了解该病的基本特点,并初步探讨该疾病临床相关因素,以期为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自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口腔科和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病历资料,按照制定的病例排除标准,排除掉不合格病历共纳入328例。查阅并记录以下相关信息:年龄、性别、民族、全冠修复体牙位、邻牙有无缺损、有无牙龈萎缩、磨耗程度以及全冠修复体材质、形态等,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8例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病例,平均年龄53.28±4.60岁,发病高峰年龄区间40-59岁。病因构成比主要为牙周组织疾病,占16.3%;基牙或邻牙松动,占11.68%;以及邻牙邻面龋,占11.07%,人均病因数为1.5。不同年龄组的病因构成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病因构成无显著差异(P>0.05)。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病例数在不同牙间隙的分布情况:嵌塞间隙总体构成比较高的为左下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占8.47%;其次是右下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占8%;左上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占8%;右上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占7.53%;左下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占7.06%;右下第一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占6.82%;右上第一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占5.88%;左上第一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占5.65%。右上侧切牙与尖牙间以及左下中切牙与侧切牙嵌塞间隙数量最低,均为0.94%。三型嵌塞中混合型食物嵌塞所占比例最高,为58.12%,其次是垂直型食物嵌塞,为25.18%,最少发生的嵌塞类型是水平型食物嵌塞,为16.71%。在60岁以上年龄组水平型食物嵌塞构成比显著增多。各年龄组食物嵌塞类型总体构成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材质全冠修复体嵌塞类型总体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男女构成比无明显差异,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区明显多于前牙区。病因多样且复杂,全冠修复体与邻牙接触不良与食物嵌塞的发生关系密切。发生在60岁之前的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病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因种类数增加,而60岁以后病因种类数又有所下降。此病最常发生于磨牙间,其次是前磨牙与磨牙间。全冠修复以单侧混合型及垂直型最多见,远中面多于近中面。各年龄组嵌塞类型构成比有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