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的熟语是在语言发展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极富民族特色,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经济、风俗等息息相关。其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形象逼真,幽默风趣,是汉语中约定俗成的精华。长篇小说《西游记》大量使用了明代后期流行的各类熟语,来源广泛,主要包括以下七种典籍,即儒家,佛家,史记,古典诗词,戏曲,神话及其它杂书。这些熟语生动地反映了16世纪前后明代的社会风貌,体现了儒释道及市井文化特色,带有深刻的中国文化标记,并且其中大量沿用至今,为熟语英译的分析提供了大量素材。因此本文将以《西游记》为语料库展开论述。首先从熟语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分析熟语的特点,以现有的两个代表译本(美籍华人学者余国藩及英国汉学家詹纳尔的译本)为例,摘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熟语的翻译作为分析对象。其次,对翻译理论中“等值理论”发展,等值的相对性,等值的层面及理论的局限性进行概述。鉴于熟语在语义、修辞及文化上的特点,奈达结合了现代语言学交际理论、读者反映论的功能等值,可以对熟语的翻译起到解释和评判价值。本文将依靠等值理论分析在这三个层面上如何取得功能对等,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结合《西游记》两个译本在熟语翻译中翻译实例进行了个案研究,在等值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西游记》两译本中熟语翻译的可分析总结之处。最后指出尽管东西方文化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巨大差异,汉语熟语以其独特的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源语中的等值项在目的语中往往难以找到,因此想要达到绝对等值的目的是无法实现的。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持其原有的民族特色并忠于原文的内容与风格,本论文总结出汉语熟语翻译中的一些翻译策略,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语境、文化的差异,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策略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旨在为熟语的翻译策略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更好地促进熟语及中国典籍的英译,使《西游记》中典型的中国文化信息得到有效的传达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