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上尿路肿瘤诊断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nhuiai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常规磁共振成像及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于上尿路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及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于上尿道路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60名临床怀疑患有上尿路肿瘤的患者于3.0T MR行常规磁共振成像(T1W、T2W)及不同b值弥散成像(b=500、1500s/mm2),将影像学检查与手术病理及输尿管镜检查结果作比对,由两名读片者使用不同的影像学配置进行读片,配置A:仅使用常规磁共振,配置B:使用常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b=500s/mm2),配置C:使用常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b=1500s/mm2),比较使用不同配置时上尿路肿瘤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结果:⑴60例病例中,32例为术后病理证实上尿路恶性肿瘤,19例为术后病理或输尿管镜下活检证实的上尿路良性病变,9例为输尿管镜下证实的阴性患者⑵使用常规磁共振+不同弥散成像(b=500或1500s/mm2)较仅使用常规磁共振对于上尿路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使用常规磁共振+较高b值弥散成像(b=1500s/mm2)较使用常规磁共振+较低b值弥散成像(b=500s/mm2)对于上尿路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特异性有明显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于仅使用常规磁共振成像,将弥散加权成像与常规磁共振成像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对于上尿路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当使用常规磁共振及较高b值弥散成像(b=1500s/mm2)时,可明显提高对于上尿路肿瘤诊断的特异性。  第二部分、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鉴别上尿路肿瘤及炎症性病变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b值下表观弥散系数(ADC)在鉴别上尿路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经病理或临床治疗后随访证实的上尿路肿瘤或非特异性炎症患者38例,分别对其进行不同b值的DWI成像,测量病灶的ADC值及其信噪比(SNR)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肿瘤组及炎症组病灶的ADC随着b值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b值下,肿瘤组的ADC值均明显低于炎症组,其ADC值对于上尿路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的鉴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1500s/mm2时测得的ADC值对鉴别上尿路肿瘤及炎症的最佳,该b值下,诊断界值为1.42*10-3 mm2/s,诊断的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79.2%。  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于上尿路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b=1500 s/mm2测得的ADC值鉴别上尿路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的最佳b值。  第三部分、MRI弥散加权成像在肾盂肿瘤分期、分级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对于肾盂肿瘤肿瘤分期、分级的价值。  方法:收集11年5月至12年8月期间于我院完成磁共振常规成像(T1W+T2W)及弥散加权成像(b=1500s/mm2)的肾盂肿瘤病人12例,共16个肿瘤病灶。对比每个病灶的病理分期分级结果,分析比较常规磁共振及弥散加权成像对肾盂肿瘤分期、分级的准确性。  结果:(1)使用常规磁共振,16个肿瘤病灶中有11个病灶被准确分期,4个病灶被低估,2个病灶被高估,使用弥散加权成像时有14个病灶被准确分期,仅2个病灶被低估,1个病灶被高估,使用弥散加权成像较常规磁共振可以更好的对肾盂肿瘤进行分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随着肾盂肿瘤分级级别的提高,ADC值下降,不同分级肾盂肿瘤的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对肾盂肿瘤的分期分级有一定价值,使用弥散加权成像较常规磁共振可以更好的对肾盂肿瘤进行分期。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的方法,对培养的EPCs进行鉴定。观察双功能分子影像探针Conjugate1的细胞标
目的:归纳总结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优缺点和适应症,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南京市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01月~2012年
背景与目的:  随着噪声污染现象的加重,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二胎政策的开放,听力障碍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听力障碍影响了患者的交流,对其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社会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