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苜蓿产业的发展,苜蓿病害也愈来愈多,这已经成为制约苜蓿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东北地区苜蓿病害的田间调查和病原的室内分离鉴定,基本掌握了东北地区紫花苜蓿病害的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在调查中发现,苜蓿茎点霉叶斑病发病较为严重,存在强大的潜在危险,并且此病是一种毁灭性强的世界性病害,可以造成苜蓿产量严重下降,品质变劣,甚至危害家畜健康。本试验对该病进行病原分离及病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明确病原的特性;对30份苜蓿种质材料进行抗茎点霉叶斑病评价,旨在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选取10种杀菌剂对病原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盆栽活体接种毒力测定以及大田防治,从现有药剂中选出对苜蓿茎点霉菌比较敏感的药剂,为苜蓿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东北地区苜蓿病害的田间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东北地区的主要病害有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镰刀菌根腐病(Fusarium sp.)、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茎点霉叶斑病(Phoma medicaginis)、匍柄霉叶斑病(Stemphyllium botryosum)、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briosiana)和花叶病(Alfalfa mosaic virus)等。分离到14种真菌,经致病性测定,其中9种有致病性。2.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苜蓿茎点霉叶斑病进行病原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 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 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 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H)85%以下不萌发,在水滴中萌发好。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 min),44℃(10 min)。3.对收集自国内外的30份苜蓿材料进行了苗期抗病性评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不同抗感病材料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苜蓿材料间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各材料间病情指数(4.28~51.65)变化较大,其中抗病性最强的是来自内蒙的敖汉苜蓿,最感病的是来自陕西的陕西苜蓿,中抗材料有10份。接菌前,CAT、SOD活性在各材料间差异显著(P<0.05),而PAL活性差异不显著;接菌后,3种酶活性均比接菌前有所升高,CAT和PAL呈先增后减的趋势,SOD活性呈依次递减趋势;同一材料在接菌后第4、8、12天3种酶活性也表现显著性差异(P<0.05)。4.为了筛选防治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有效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了盆栽药效试验和大田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药剂其抑菌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其中96%丙环唑抑菌作用最强,EC50最小,为0.5690μg/m L。盆栽试验结果表明,96%丙环唑对苜蓿茎点霉的效果较好,其EC50为4.778μg/m L;20个复配组合中,除了5种组合为相加作用,其余均为增效作用,没有出现拮抗作用。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各单剂在同等浓度下,以丙环唑防效最好,其有效剂量为250 g/hm2时防效为78.18%;复配剂中以丙环唑与代森锰锌有效剂量1:1时的增效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