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词源学、心理学及哲学层面对“学习”的本质进行分析后,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界定为:学习者与课堂学习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以学习内容为中介,通过特定的学习过程,心智模式发生变化的外在表现。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研究是要解释课堂学习行为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系统运作方式,揭示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机制。在发生学的分析框架上,本研究借鉴了马克思认识发生的分析框架:逆向回溯式研究和顺序式叙述相结合。逆向回溯式研究主要是以现实中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探究人类历史中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历史形态,发现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最初形态和原始状况,这样的研究方式可以把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各个历史阶段及当时的条件和因素叙述清晰,进而能够更好的说清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在历史中的发生变化。顺序式叙述是指对研究结果进行叙述时必须倒转过来,即进行顺序性的叙述方式,从事物最初状态出发,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进行,即从早期历史形式开始梳理,通过复杂历史发生过程,形成了现实的完整状态,是一种按照历史阶段进行的正向表达方式。具体来讲,在现实中发现影响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影响维度:效能维度、学生主体能力维度、社会历史文化维度,并将这三个维度带入到人类历史中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展脉络里。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效能维度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来体现;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社会历史文化维度主要是通过学习的场所及学习内容来体现;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主体能力维度主要是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意识来体现。通过这三个维度的考察,再现出人类历史中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纵向发展脉络:从原始社会“混沌形式”的课堂学习行为到古代社会的“可转化形式”的课堂学习行为再到近现代社会“象征形式”的课堂学习行为。现实课堂中学生个体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也遵循着和人类历史中学生群体大致相似的脉络,这在生物学领域中称之为“重演规律”,即个体的发生与发育过程在其展开方式、发展阶段、先后秩序方面在一定方式、一定程度上重演或在体现着其种系群体生成和系统进化的历史过程。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重演规律”说的是人类历史中学生群体中课堂学习行为在学生个体身上课堂学习行为的体现。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就不是一种类似刺激——反应式的行为本身的变化,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内再由内向外不断循环的发生机制的过程。在这个循环机制中,学习者与课堂学习环境中所提供信息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外在机制。学习者接收到课堂学习环境中提供的信息后,内部心理的变化构成了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外在机制中,学习者与课堂学习环境提供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混沌形式、可转化形式、象征形式。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中,学习者内部的心理变化经历了知觉信息、抽象内化、创新生成及行动应用四个阶段。在混沌形式中,学习者的内部心理不能够知觉到课堂学习环境中提供的信息,心智模式不能产生变化,课堂学习行为不能真正的发生。在可转化形式中,学习者内部心理经历了知觉信息、抽象内化两个阶段,创新生成在这个形式中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在可转化形式中,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是一种待定的状态。在象征形式中,学习者内部心理经历了知觉信息、抽象内化、创新生成和行动应用四个阶段,心智模式发生了变化,课堂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基于学习者与课堂学习环境之间的三种形式:混沌形式、可转化形式、象征形式,提出了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三种条件:物理秩序、生命秩序及精神秩序。物理秩序主要是从外在的物质层面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提供一定的条件;生命秩序主要是从维持课堂学习环境有序保障的层面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提供一定的条件,精神秩序主要是从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与同伴、与知识等“意义”建构的精神层面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提供条件。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机制及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三层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产生的教学路径,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教学路径论述:学生“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取向的教学价值观、基于学生心智模式的教学目标、有序组织的教学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自组织化的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