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年轻化。子宫内膜癌被认为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发病与长期大量雌激素刺激有关。但临床上在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低下或无外源性雌激素补充的绝经后妇女亦可患病。以往认为雌激素硫酸结合物(estrogen sulfoconjugate, ES)是雌激素的代谢终产物,近来的研究观点认为ES是具有生物活性雌激素的前体,参与体内雌激素的调节。雌激素硫酸转移酶(estrogen sulfotransferase, EST)将雌激素硫酸化为ES从而使雌激素失活,而甾体硫酸酯酶(steroid sulfatase,STS)使无活性的ES水解为有活性的雌激素,因此认为上述两个酶(EST、STS)影响着雌激素的代谢调节。关于EST、STS在乳腺癌中的研究比较多,至今对EST、STS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报道较少,本文意在研究EST、STS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关系。第一部分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分析目的:了解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临床表现及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的特点及其病理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切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的表达特点,分析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病理差异。结果:子宫内膜癌109例中,ER、PR的阳性表达分别为78例及86例。绝经前患者36例,Ⅰ期29例(80.6%),Ⅱ期5例(13.9%),Ⅲ期2例(5.6%)。高分化(G1)12例(33.3%)、中分化(G2)21例(58.3%)、低分化(G3)3例(8.3%)。ER和PR的阳性患者分别为25例(69.4%)和32例(88.9%)。绝经后患者73例,Ⅰ期57例(78.1%),Ⅱ期7例(9.6%),Ⅲ期3例(4.1%),Ⅳ期6例(8.2%)。高分化16例(21.9%)、中分化46例(63%)、低分化11例(15.1%)。ER和PR的阳性率分别为53例(72.6%)和54例(74%)。经分析,高危因素、临床分期、病理分化及类型、ER、PR阳性率在绝经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癌不论是绝经前还是绝经后患病,90%以上都是子宫内膜样腺癌,ER阳性率均70%左右,PR阳性率均大于70%。第二部分雌激素硫酸转移酶与甾体硫酸酯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目的:了解EST、STS在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探讨EST、STS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使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切片10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例中的EST、STS表达水平,探讨EST、STS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2、使用RT—PCR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10例及正常内膜组织9例中的EST.STSD的RNA水平,从分子水平了解EST、STS的变化。结果: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对照组EST阳性率90%,STS阳性率0%;子宫内膜癌组EST阳性率为53%6,STS阳性率为57%,经分析,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2、RT—PCR检测显示,对照组RNA含量EST0.24±0.15,STS 0.08±0.06,STS/EST0.75±1.21;内膜癌组RNA含量EST0.07±0.06,p<0.05,STS0.27±0.15,STS/EST8.08±9.22,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EST.STS及STS/EST表达变化有重要的相关性。2、本研究从石蜡包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提取了EST.STS的RNA,表明石蜡包埋组织也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材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