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1基因在儿童白血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1985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血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是造血组织中某一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恶性增生,并浸润体内各脏器、组织,导致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症状。  近十年来,用基因方法研究儿童白血病取得了巨大突破,我们对白血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基因检测有助于我们探究白血病的病理发生机制、指导危险分度、预后评估及制定相应治疗策略,从而大大提高了儿童白血病的生存率。根据基因研究确定新的治疗靶点,进行个体化的靶向治疗也是目前白血病治疗发展的方向。  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检查等并结合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EVI1基因在儿童白血病的表达情况及生物学本质。  第一部分:EVI1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EVI1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表达情况,EVI1基因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62例2010年12月到2013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初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流式细胞术、染色体等检测EVI1基因表达的临床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结果:26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共有29例EVI1基因表达为阳性,阳性表达率11.07%。包括27例B系ALL(93.10%)和2例T系ALL(6.90%)。EVI1基因在ALL不同危险度亚组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危组与标危组比较,高危组的EVI1基因的阳性表达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I1基因表达阳性ALL患儿女性比例增加,初诊时外周血白血病计数升高,血小板计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红蛋白含量和年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分型检测示B系EVI1基因表达阳性组ALL患儿高表达cCD79a(100%)、CD22(81.48%)、CD19(81.48%)、CD10(81.48%)、CD38(81.48%)、TDT(81.48%)、CD123(81.48%)、HLADR(77.78%)以及CD34(70.37%),B系ALL中EVI1基因表达阳性患儿髓系相关抗原(CDl3、CD33、CD11b)表达明显增加,B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D19、CD20、CD22)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系EVI1基因表达阳性组的ALL患儿高表达cCD3(100%)、CD38(100%)、CD8(100%)、CD7(100%)、CD5(100%)、CD4(100%)CD3(100%)、CD2(100%)。部分ALL患儿EVI1基因表达改变与临床缓解不同步,与MRD改变也不同步。20.69%(6/29) EVI1基因表达阳性的ALL患儿检测到其它融合基因共表达。核型分析示EVI1基因表达阳性的ALL患儿核型可正常,25%(6/24)患者有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异常,包括3q位点异常、11号染色体重排、7号染色单体等。29例EVIl基因表达阳性的ALL患儿中有68.97%(20/29)患儿强的松试验敏感,第一疗程CR率为57.69%(15/26);总CR率65.38%(17/26),总死亡率为13.64%(3/22),复发率为9.09%(2/22)。EVIl基因表达阳性组与EVIl基因表达阴性组相比,EVIl基因表达阳性组强的松试验敏感者明显减少,第一疗程CR率和总CR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死亡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截止至2013年2月,对22例EVIl表达阳性和176例EVIl表达阴性的ALL患儿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进行分析。EVIl表达阳性组1年、2年累计EFS率分别为(58.9±10.6)%,(50.0±10.7)%,EVIl表达阴性组1年、2年累计EFS率(88.2±5.4)%、(85.2±5.6)%,通过Log-rank检验,EVIl表达阳性组的1年、2年累计EFS率比EVIl表达阴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儿童ALL中EVI1基因可异常表达,EVI1基因表达阳性患儿预后差。  第二部分:EVI1基因在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EVI1基因在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表达情况、EVI1基因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41例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初诊AM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检查等检测EVI1基因表达的临床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结果:241例AML患儿中,有33例EVI1基因表达呈阳性(13.69%);其中低危0例(0%),中危7例(21.21%),高危26例(78.79%),包括10例M2型,11例M4型,5例M5型,6例M6型,1例M7型;而 M0、M1、M3型无EVI1基因阳性表达。EVI1基因在各AML亚型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I1基因在AML不同危险度亚组的表达率有差异, EVI1基因在高危AML患儿中的阳性表达率比低危和中危AML患儿明显提高(P<0.05)。EVI1阳性的AML患儿初诊时女性患儿比例增加(P<0.05),而初诊年龄、外周血WBC、Hb含量、PLT计数、肝脾肿大和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I1基因阳性的AML高表达CD33(100%),CD38(87.88%), HLADR(75.76%)。并且CD64和CD71的表达明显升高,CD123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EVI1基因表达的改变与临床缓解、MRD改变不同步。39.39%(13/33)的EVI1基因表达阳性AML患儿中检测到有其它融合基因共表达。核型分析示50%(15/30)核型正常;50%(15/30)患者有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异常。包括3q位点异常、11号染色体重排,7号染色单体等。33例EVIl基因表达为阳性的AML患儿第一疗程CR率为23%(7/31);总CR率为45.16%(14/31),总死亡率为60.71%(17/28),复发率为10.71%(3/28)。AML患儿EVIl表达阳性组与EVIl表达阴性组相比,EVIl表达阳性组第一疗程CR率、总CR率明显降低,总死亡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截止至2013年8月,对28例EVIl表达阳性和165例EVIl表达阴性的AML患儿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进行分析。EVIl基因表达阳性组1年、4年累积EFS分别为(34.0±9.2)%、(21.3±9.3)%,EVIl基因表达阴性组1年、4年累积EFS分别为(65.3±3.9)%、(51.5±3.7),通过Log-rank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ML患儿中EVI1基因表达阳性提示不良预后;在AML的病程中EVI1基因的活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它基因相互作用,其机制及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三部分:EVI1基因在儿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EVI1基因在儿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并分析11例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血液病病区初诊的CM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检查等检测EVI1基因表达阳性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结果:11例CML患儿初诊时均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其中有3例EVI1基因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27.27%,1例为CML加速期,2例为CML慢性期,EVI1基因表达阳性与表达阴性的CML患儿初诊时的临床特征相比,年龄、性别、外周血WBC、Hb含量、PLT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肝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VI1基因表达阳性的CML患儿中可见CD33、CD38高表达。经伊马替尼治疗后,3例EVI1基因表达阳性患儿中有2例BCR/ABL基因和EVI1基因均未转阴,而1例CML患儿BCR/ABL基因未转阴,EVI1基因已转阴。3例EVI1基因表达阳性CML患儿有2例分别在治疗后1月、3月达到血液学缓解,完全缓解率为66.67%(2/3),与EVI1基因表达阴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EVI1基因表达阳性CM患儿均存活,无复发。其总生存期(OS)分别为14、13、20月,无事故生存期(EFS)分别为14、13、0月。  结论:EVI1表达阳性的CM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其临床特征无特异性,预后价值还需进一步明确。临床上需动态监测EVI1基因表达,了解这种特异的基因表达信号的生物学及临床重要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Nef增强DDP对小鼠Lewis肺癌及人肺癌移植瘤的化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建立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及人肺癌肾囊膜下移植瘤二种模型.荷Lewis肺癌小鼠随机分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卒中,亦可称为急性脑梗死(ACI),是指颈动脉或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障碍造成的脑组织坏死,从而引起突发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局部脑组织区血液灌注急
目的:该课题拟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克隆恙虫病东方体Karp株47kDa蛋白基因,构建大肠杆菌表达质粒,研究重组蛋白的免疫学特性,便于后续的诊断学研究.构建能在哺乳动物细胞表
背景与目的:血压是受环境与多基因控制的复杂的数量性状。血管局部一氧化氮(NO)是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um nitrogen monoxide synthase,eNOs)以L—精氨酸为底物合成
目的:对所移植的细胞进行基因转染是目前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阳离子脂转染试剂为载体对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进行基因转染,并对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