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典金融理论体系中,一个基本假设是每个资产都有完美替代物,风险相同的资产应该具有同等的收益率。从这一假设出发,有效市场理论的推论就是股票需求曲线是水平的或几乎是水平的。但现实中的金融市场并不完美。单个金融资产的需求弹性可能并非是无限的。 为探究这一问题,本文以创业板IPO限售股解禁事件为研究对象,选用异常收益率、异常交易量、非流动比率等指标,对解禁后的价格效应、交易量效应、信息效应、流动性效应、投资者认知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以上效应均存在。在D-7日至D+6日间,非询价对象累计异常收益率为-1.97%,在1%的水平下显著;解禁后交易量永久性增长80%~100%;限售股上市流通前后各两个月内,各机构对每股收益的预测值下调了21.61%;解禁后投资者数量增加,影子成本下降。 在对子样本的进一步研究中,我们看到,不同市场状态下,不同持股对象在解禁时的表现是有差异的;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解禁限售股是否包含风险投资则对解禁效应无影响。 在对价格效应的回归分析中,我们得到供给冲击的价格反应强度为0.025,在1%的水平下显著,同时流动性指标(SAAV)、信息效应指标(INFO)的回归系数也均显著。说明累计异常收益率不能完全被信息效应、流动性效应所解释,其中部分异常收益应归因于供给冲击,短期股票需求曲线弹性有限。在解禁后两个月内,价格未出现反转,说明长期股票需求弹性有限。创业板非询价对象的解禁效应支持信息假说、流动性假说、向下倾斜需求曲线假说。 在与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的对比分析中,我们看到中小板市场的价格效应十分特别,无论是询价对象还是非询价对象,均表现出强反弹趋势,因此除价格压力假说成立外,不能判断其他假说是否成立。而在主板市场上,1年期对象的解禁效应支持流动性假说、向下倾斜需求曲线假说,3年期对象的解禁效应仅支持流动性假说。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监管者、公司决策者、投资者三个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