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冠状动脉CTA评估HIV感染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背景与目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应用使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疾病死亡率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HIV感染者死亡的突出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观察斑块性质的同时还能评估管腔狭窄程度。本研究旨在通过CCTA定性定量检测冠脉斑块特征,评估长期接受ART治疗的HIV感染者的冠状动脉疾病概况。材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疑诊冠心病于我院行CCTA检查的HIV感染者135例(HIV组);非HIV感染者按照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1:1匹配135例(非HIIV组)。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相关检验结果。对所有直径>2mm的冠状动脉进行分析,评估冠状动脉斑块存在与否、管腔狭窄程度及高危斑块(HRP)特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即为梗阻性狭窄,CCTA识别斑块高危形态学特征包括低衰减斑块(LAP)、正性重构(PR)、点状钙斑(SC)及餐巾环征(NRS),存在上述两种及以上特征的斑块即为HRP;使用Siemens后处理软件半自动测得斑块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脂质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重塑指数(RI)及最小管腔面积(MLA)。比较分析HIV组与非HIV组上述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异同。结果HIV组与非HIV组存在斑块的患者分别有83例、79例,存在任何斑块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分别为217段、159段,HIV组较非HIV组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率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梗阻性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HIV组HRP总冠状动脉节段数高于非HIV组(81vs 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其中以SC+LAP+PR发生率高于非HIV组(P=0.028)。两组斑块特征解剖学定量参数显示HIV组的斑块长度、斑块总体积、脂质斑块体积及纤维斑块体积均高于非HIV组(P均<0.05),钙化斑块体积、RI及MLA三项参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非HIV对照组相比,HIV感染者任何斑块及HRP的发生率增加;进一步基于CCTA斑块定量参数分析,HIV感染者斑块长度、斑块总体积,尤其是非钙化斑块体积显著高于非HIV感染者,这有助于HIV感染者个体化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在二级预防中指导临床尽早进行针对性治疗。第二部分 HIV感染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参数与高危斑块的关系研究背景和目的血管炎症是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驱动因素。心外膜脂肪组织(EAT)通过旁分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同时反向诱导脂肪表型改变,表现为局部脂肪体积及密度变化,使得影像学检测成为可能。脂肪衰减指数(FAI)是反应冠周脂肪CT值变化的新型三维影像标志物。本研究旨在探索HIV感染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参数与HRP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影响HRP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对HIV感染者个体化心血管风险的评估能力。材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疑诊冠心病于我院行CCTA检查的HIV感染者135例,根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高危斑块分为HRP组42例和非HRP组93例。将脏层心包及心肌外壁之间所有脂肪组织作为EAT体积,其平均CT值作为EAI,密度。测量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近段40mm及右冠状动脉(RCA)近段10~50mm长度,宽度为相应血管平均直径这一范围内的脂肪组织平均衰减值作为冠周FAI。利用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测得EAT体积、EAT密度及血管周围FAI。结果HRP组EAT体积、EAT密度、RCA及LAD周围FAI均明显高于非HRP组(P均<0.05),而LCX周围F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RCA分支少,周围脂肪组织丰富,本研究选择RCA周围FAI代替整个冠状动脉树的FAI。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95%CI):0.924(0.861~0.991),P=0.028]、甘油三酯[OR(95%CI):0.641(0.409~0.921),P=0.018]、EAT 密度[OR(95%CI):0.984(0.975~0.994),P=0.002]、EAT 体积[OR(95%CI):0.884(0.741~0.911),P=0.001]及 RCA 周围 FAI[OR(95%CI):0.920(0.859~0.987),P=0.019]与HIV感染者冠状动脉HRP发生独立相关。以-85.81HU为RCA周围FAI的截断值,其预测HRP的敏感度为81.0%,特异度为60.2%,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以-84.00HU为EAT密度的截断值,其预测HRP发生敏感度为78.0%,特异度为66.3%,AUC为0.739;以150.21cm3为EAT体积的截断值,其预测高危斑块发生敏感58.5%,特异度为65.2%,AUC为0.631,三者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HIV感染者中,HRP组EAT体积、EAT密度、RCA周围FAI和LAD周围FAI均明显高于非HRP组;年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EAT体积、EAT密度及RCA周围FAI可能是HIV感染冠状动脉HRP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CCTA衍生的心外膜脂肪组织能够提供早期冠状动脉炎症状态及斑块代谢状态,可能是HRP存在的新型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