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晚疫病是由番茄壳针孢属致病疫霉菌(Ph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Septoria lycopersici Speg.)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也是露地和保护地内的常发病害。近年来其发病规模已经向世界范围内扩展,其发病趋势越来越重,因此必须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抗病育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解决病害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因此,本试验从病原菌分离鉴定入手,首先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然后筛选了一套简单易行的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方法;并对北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番茄晚疫病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并以此为基础,对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番茄课题组提供的番茄材料进行了苗期晚疫病的抗性鉴定,为今后的番茄抗晚疫病育种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试验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对不同地区的病菌样本进行分离、纯化、鉴定,认为得到菌株均属于番茄晚疫病菌,但它们的培养性状及其致病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 (2)适于番茄晚疫病菌生长的培养基为黑麦培养基;病菌在黑麦培养基上产孢最理想;番茄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宜温度为20℃;病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6.5;适宜产孢的pH值为7.0;光照有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及产孢;最适于产孢糖是蔗糖,最适浓度为15g/1000ml;当菌丝长满培养皿时,将其放入10℃培养箱中可增加产孢量; 首次确定番茄晚疫病病菌致死温度在45±1℃,且在30℃情况下可存活一周以上;首次发现番茄晚疫病病菌在4℃冰箱中保存6个月仍具有一定的生活力,并且在此条件下缓慢生长;番茄晚疫病孢子囊室温下10分钟开始有游动孢子释放,3小时后游动孢子释放30-50%,8小时后观察基本上所有的孢子释放完毕(由血球计数板观测);首次提出较好的菌丝污染纯化方法。 (3)本试验采用L9(34)有重复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番茄晚疫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试验筛选出番茄晚疫病苗期接种鉴定方法的最佳组合:接种方法为喷雾法,接种苗龄为6片真叶,接种浓度为106个孢子每毫升。 (4)对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晚疫病生理小种分布做了初步的鉴定,哈尔滨黎明乡的番茄晚疫病生理小种是T1.2;哈尔滨香坊农场、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生理小种T1.2.3;长春番茄晚疫病生理小种为T1;沈阳番茄晚疫病生理小种T1;辽宁盖州番茄晚疫病生理小种为T1.2.3。 (5)番茄课题组提供的60份材料中,抗晚疫病材料11份,其中抗T1生理小种5份,中抗6份;抗T1.2小种10份,抗T1.2.3小种9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