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芪杞固本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中IL-1及TNF-α的影响;肉眼观察了解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的变化情况;探讨芪杞固本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作用机制,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西药组)、芪杞固本颗粒治疗组(中药组),每组10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局部灌肠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中药组给予芪杞固本颗粒溶液灌胃,西药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溶液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给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14天。治疗结束后所有动物禁食24h(自由饮水),于腹主动脉取血2m1,注入试管中,脱臼处死大鼠,将大鼠固定于解剖台上,解剖取出结肠组织,肉眼观察大鼠结肠粘膜的变化情况,然后在光镜下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ELlSA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血清中IL-1及TNF-α的含量。结果:1.大鼠的一般情况:相较于模型组芪杞固本颗粒组及柳氮磺胺吡啶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较前明显好转,大鼠的脓血便及粘液便慢慢消失,大便逐渐成形,精神、食欲渐渐恢复,活动灵活。2.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相较于模型组芪杞固本颗粒治疗组(中药组)及柳氮磺胺吡啶组(西药组)两组大鼠的结肠组织病变都有减轻,粘膜的充血、水肿减轻或消失,溃疡和糜烂基本消失,而中药组大鼠结肠粘膜组织的充血、水肿、溃疡或糜烂数、与周围组织粘情况则较西药组低。依据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病理改变评分标准,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粘膜病理改变评分所得数据,可见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与西药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3.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相较于模型组,芪杞固本颗粒治疗组及柳氮磺胺吡啶组大鼠结肠结构基本恢复正常完整,但仍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溃疡附近可见不连续的粘液层覆盖,粘膜上皮由杯状细胞组成,腺体结构基本完整,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结构清晰。4.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中工L-1及TNF-α含量:正常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芪杞固本颗粒治疗组及柳氮磺胺吡啶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芪杞固本颗粒治疗组低于柳氮磺胺吡啶组(P<0.05)。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与IL-1及TNF-α有一定的联系,而芪杞固本颗粒能降低血清中IL-1及TNF-α水平,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程度,从而使病情好转。2.芪杞固本颗粒及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使结肠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好转,修复损伤肠壁。但芪杞固本颗粒的治疗效果要优于柳氮磺胺吡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