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舒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群舒青铜器研究的深入开展,群舒的文化面貌逐渐清晰,但是对其陶器的研究则相对不足,随着安徽江淮地区商周考古工作的开展,一批具有时空特色的遗物不断被发现,主要包括折肩鬲、曲柄盉、折腹簋和折肩盆。这些器物与江淮地区已经出土的群舒青铜器形制相似,并且与周边地区遗物有明显的区别。从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这些器物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存在时间与历史记载的群舒活动时间较为吻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安徽江淮地区出土的部分陶器进行类型学的分析和年代的划分,并探讨它们与群舒文化之间的关系。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一、前言前言部分主要包括群舒文化研究史的回顾,研究对象、目的及方法的说明,安徽江淮地区周代遗址的发掘情况三部分。群舒文化研究史回顾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是史籍上关于群舒的记载,主要梳理了《春秋》、《左传》中群舒诸事的有关史料。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群舒是在周边徐、楚、吴等大国之间的夹缝中生存,并未形成统一的联盟,其生存境遇比较艰难。第二是群舒文化的历史学研究,主要归纳总结了学术大家对群舒的有关论述和具有代表性的相关观点,群舒文化的历史学研究贯穿整个学术史之中,但是专门论述群舒的不多,多是在论述徐、淮夷等文化的时候进行相关比较。第三是群舒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主要是青铜器和铭文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安徽江淮地区出土的具有本地特征的周代陶器,主要包括折肩鬲、曲柄盉、折腹簋和折肩盆。研究目的有三,建立安徽江淮地区部分陶器的发展序列,分析安徽江淮地区特征陶器的文化属性及其历时性,探讨这些器物所体现的本地方国的文化面貌及其与群舒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有归纳法、类型学和地层学、文化因素分析法。发掘情况介绍部分主要挑选经过科学发掘、资料发表较为详细的遗址,按资料发表时间为顺序依次梳理。二、典型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及其分期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典型器物分别进行型式划分,以器型为依据,分别介绍其出土情况,根据其形制特点进行排队比较。第二部分是进行分期和年代研究,首先将上述器物依据地层关系分为4组,然后通过与周边地区相关器物进行比较分析和运用霍邱堰台的碳十四数据,对每一组的年代进行分析,一组至四组器物之间基本没有缺环,其对应的年代分别为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和春秋中期。三、典型器物的文化属性分析文化属性的分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周边地区相似器物进行比较。分别比较了信阳地区、鄂东北地区和鲁东南地区的相关器物,可以看出以折肩鬲、曲柄盉、折腹簋和折肩盆为代表的安徽江淮地区本地文化在与周边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联系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而出现了一些相同的文化因素,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各地都更多地保留了本地文化的特色,上述典型器物也更多地体现了本地文化的因素,是本地族群文化的代表。第二部分是历时性分析。主要通过这些器物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布的不同情况,可以看出这个独立的本地族群文化大致经历了西周中期的发生,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的繁荣,直至春秋中期以后的消亡这样一个从无到有、由盛转衰历史过程。第三部分是有关群舒遗存问题的探讨。首先探讨了淮式鬲的相关问题,通过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淮式鬲是本地族群的代表,其代表的疆域范围应不限于大江以北;其次通过器物形制、群舒青铜器之间的关系、分布范围、流行年代等要素综合分析,我们推断上述典型器物与史籍中记载的群舒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的流行规律代表了群舒族群的兴衰历程,是群舒文化的历史缩影。四、结语总结概括了全文,并对未来群舒的考古学文化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