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的大规模神经形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zj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脑科学发展以来,人们就一直致力于重现具备人脑的规模和算力的计算系统,即基于计算神经科学的类脑计算。在传统的冯·诺依曼计算机上实现类脑智能难度大、能耗高、效率低,而神经形态系统有着接近人脑的信息处理机制,具有优秀的并行性、容错性和较低的功耗,有利于类脑计算的实现。FPGA的硬件可编程、高度并行计算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神经形态计算并行执行的优点,为神经形态计算的实现提供新的途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大规模神经形态系统,完成了设计,验证,编译,并测试了相关功能应用。本文重点对神经元电路设计、神经形态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内部模块设计、功能验证与应用部署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LIF神经元电路的设计和验证。脉冲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是脉冲神经元,对比多种脉冲神经元后最终选用LIF神经元(Leaky Integrate-and-Fire,LIF)作为本系统的神经元模型。对LIF神经元的数学模型进行简化得到适合数字电路实现的模型,引入参数共享技术后完成了单个神经元的数字电路设计。使用Verilog语言完成编写,完成编写后搭建UVM验证平台进行了仿真验证,最终得到结构简单、可靠性强、具备参数共享功能的LIF神经元模块。(2)基于LIF神经元的神经形态系统架构设计。以LIF神经元为基础,根据规模、功能、性能等指标的要求,进行神经形态系统的构建。系统设计包括功能划分、互联通信设计和顶层端口逻辑设计。把系统按功能划分为顶层控制模块、运算核与传输模块;互联通信设计决定了数据交互方式;顶层端口逻辑实现了系统和上位机的交互功能,规定了数据传输时序。架构设计完成后,得到了使用片外存储、具备良好可拓展性的神经形态系统的基本框架。(3)神经形态系统内部模块设计。依次完成顶层控制模块、运算核、传输模块的设计。运算核承担了神经形态运算功能,采用了参数共享技术和内核复用技术,大幅节省硬件开销;顶层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系统运行;传输模块用于完成运算数据和参数的传输。把上述模块集成后,得到了完整的大规模神经形态系统。该系统包含128个物理神经元和最多1048576个虚拟神经元,神经网络规模可自由选择,神经元参数可自由配置,运算核之间自由连接,具备强大的兼容性,可作为硬件平台实现各种应用。(4)神经形态系统验证与应用研究。搭建UVM验证平台完成了整个系统的仿真验证,用Quartus和DC分别编译后得到资源开销。论述了系统对不同功能应用的兼容性,完成参数部署后把工程烧写到FPGA开发板上进行测试,并运行了手写数字识别应用,以PC为上位机完成了1056幅图片的识别,最终识别准确率为97.92%。完成了对脉冲神经网络和脉冲神经元、脉冲神经元模块设计、神经形态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内部模块设计的研究后,最终实现了高自由度、高兼容性、资源开销少的大规模神经形态系统。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复杂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日益凸显,其相关研究也是日新月异.复杂动力网络的同步控制以及多主体系统一致性的研究更掀起了一阵主浪潮.时滞和随机扰动则是网络传播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如何避免时滞和随机扰动带来的信息延时和波动,考虑同时随机扰动下的时滞复杂动力网络同步相关研究还不多.同时随着多主体系统的不断扩大,复杂性会不断深化与复杂动力网络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如何在主体都具有不同的非线性动力行为下,快速有效的
无线电高度计能给飞行平台提供精确的高度信息,不仅能保证平台平稳、安全飞行,还能便于定位处理。一般来说,测高都采用主动雷达的方式,按系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调频连续波(FMCW)型、准调频连续波(FMICW)型和脉冲雷达高度计。常见的测高方法采用提取回波前沿的方法来测高,不仅精确度不高,回波信号也利用不全。由于主被动测高情景的变化,现需要从时、频、空三个维度来考虑测高模型及算法。本文根据当前国内外测高
正在建设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采用了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assive MIMO)技术。MIMO系统主要通过增加天线数量来提高系统的分集增益和复用增益,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和数据传输速率。一方面天线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基站的空间有限,因此不得不考虑压缩天线单元间的距离。而天线单元间距离的减小使得单元间互耦增大,从而影响了天线的
扭转双层石墨烯是由两层石墨烯在堆垛时相互扭转了一个角度之后形成的,已经被发现具有很多不同于普通双层石墨烯的优异性质,包括光学性质、电学性质以及热学性质等,但是对它的力学性质却很少有人关注。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不同扭转角度的扭转双层石墨烯鲜有人研究的力学性质。就结构上而言,在原子能量最小化后,扭转双层石墨烯的两层石墨烯表面均产生了幅度随扭转角度变化的波状起伏。起伏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模式,两种模
平面机构的动力平衡问题(完全平衡和部分平衡)都已得到较好的解决,而多自由度、多回路的空间机构由于其位置求解的复杂性,其动力平衡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工作是将应用于平面机构的有限位置法扩展应用于多自由度、多回路空间机构的摆动力完全平衡设计中,并基于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摆动力部分平衡设计,从而为空间机构动力平衡求解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对现有动平衡方法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并分析了各自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本研究以气体雾化法制得的TC4钛合金球形粉末为原料,使用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备盒状TC4钛合金构件并进行退火热处理,通过一系列的显微组织表征与力学性能测量,研究距离基板不同高度位置与距离中心线不同宽度位置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变化,旨在探究不同成形位置对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制备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的激光选区熔化TC4钛合金构件提供数据支持。
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已成为各国家广泛使用的重要指标与发展程度评价的价值引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之相伴的对GDP指标内涵曲解、过度应用等问题逐渐凸显,同时其未能较好体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程度。为此,本研究重点围绕GDP指标对其崇拜现象以及反思困境进行深入剖析,立足“因、源、困、破、立”的逻辑线索展开层次论述,最终指向完善符合经济社会与人民发展
中华书局的《新中华》面对国难危亡之际,以“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为主旨,刊登大量有关世界局势和国家建设的消息和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此为扩展民众眼界、增长民众知识作出贡献。笔者拟从《新中华》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关于世界局势和国家建设的相关报道入手,分析刊物特点及态度立场,展示刊物承担的社会角色,并对刊物的媒体呈现做出原因分析。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对《新中华》进行
互联网时代中垂直兴趣社交成为了社交的理想发展趋势,Z世代青年成为了线上社交的主体用户,因此对Z世代青年的垂直兴趣社交社区进行设计研究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选择。本文以Z世代青年为目标用户,探索构建具有生机活力的垂直兴趣社交社区的方法。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四点:构建垂直兴趣社交社区的要点,Z世代青年的社交需求,垂直兴趣社交社区的设计实践,线下社交产品与线上社交的结合方式。第一,通过研究垂直兴趣社交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