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与意义脱疽是以起病初期肢冷麻木,发展到后期趾节坏死脱落,甚则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脉管疾病。大致相当于西医学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季节加重,治愈后又可复发。脱疽临床常以患肢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疼痛、动脉搏动减弱消失,甚至溃疡、坏疽等为主要表现。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脱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本病预后差,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脱疽病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威胁人类健康,并且给家庭及社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静息痛是脱疽病的常见症状,患者饱受静息痛的折磨,使得很多脱疽患者最终无法忍受选择截肢。静息痛增加了截肢率,对患者的情绪有消极影响,长期疼痛甚至会诱发焦虑抑郁等,而焦虑抑郁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对患肢和全身状况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增加死亡率。目前,西医治疗脱疽静息痛主要依靠药物和手术。扩张血管、抗凝、祛聚、镇痛等药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脱疽病情的发展,但对于缓解静息痛并没有达到很满意的疗效,静息痛依然是困扰脱疽病患者的很大难题。手术方面虽然新型手段动脉搭桥、支架植入等暂时解决了患者静息痛的困扰,但是其临床应用限制较大:手术费用高昂,术后再狭窄率较高,部分老年患者体弱不能耐受手术,以及血管大范围闭塞。中医在脱疽静息痛的治疗中相比西医有更多手段和较大的优势,适应面广。因此,从中医学角度研究脱疽静息痛的发病机理,探求防治脱疽静息痛的有效方法已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此课题的提出,目的是为了通过针刺夹脊穴缓解脱疽患者静息痛并探讨可能的机制。从解剖学看,夹脊穴散布方式与神经节段关系极为亲密,腰部神经元节段对应下肢部位,针刺夹脊穴可影响脊神经前后支,调节交感神经,从而影响脏腑肢体。故而针刺夹脊穴可以调理气血,加快微循环,帮助建立患肢侧支循环,缓解静息痛,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研究方法本课题通过随机入组平行对照非盲临床研究,探讨针刺夹脊穴缓解脱疽患者静息痛的疗效与机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住院患者5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8例,对照组28例,进行针刺夹脊穴治疗脱疽患者静息痛研究。以2周为治疗周期,治疗前后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疼痛(NRS)评估;经皮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数仪等做相关纪录;安全性指标检测。试验组予基础治疗和针刺治疗,对照组予基础治疗。以一个疗程疼痛强度差,即NRS加权值判断疗效,最后经统计分析针刺夹脊穴缓解脱疽患者静息痛的疗效,并阐释可能的机制,这也是本课题的创新所在。研究成果1主观指标1.1疼痛:试验组总有效性为79.25%,对照组总有效性为55.56%。试验组中重度疼痛患者数量降低为治疗前的1/3左右,这部分患者或者治疗后变为中度疼痛或者变为轻度特痛,同时轻度疼痛的人数相比较对照组,增加人数更多。1.2肢端肤色: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没有取得有效的效果。1.3冷感:试验组总有效性为94.34%,对照组总有效性为83.67%,两组均取得明显疗效,试验组疗效更加显著。1.4间歇性跛行距离:试验组总有效性为32.14%,对照组总有效性为10.71%,两组疗效均不满意。1.5麻木:试验组有效性为94.44%,对照组有效性为81.58%,两组均有明显疗效,试验组对麻木改善更为明显。2客观指标2.1经皮氧分压:试验组治疗后均值为23.45,对照组治疗后均值为20.88,试验组经皮氧分压提高数值大于对照组。2.2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试验组治疗后均值为29.12,对照组治疗后均值为24.98,试验组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升高大于对照组。3静息痛与客观检查相关性静息痛的改善与经皮氧分压的改善呈显著相关;与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的改善呈明显相关。结论1针刺夹脊穴可以改善脱疽患者静息痛,效果优于单纯基础治疗,并且对改善患肢麻木、冷感效果显著。2针刺夹脊穴可以缓解期脱疽患者静息痛与改善下肢循环、增加含氧量有关。意义针刺缓解脱疽静息痛有较好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减轻患者痛苦,增加脱疽治愈率,减少治疗费用,节省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