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哀伤情感的表现——比较分析凡高、蒙克、莫迪里阿尼的代表作中哀伤情感的表现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engfei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绘画正处于寻找新标准和实验性美术变革时期。此时期的三位画家即凡·高、爱德华·蒙克、莫迪利阿尼在这个艺术多元化的特定环境下开辟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国内外关于凡·高、爱德华·蒙克、莫迪利阿尼三位画家的传记及画册的刊登发表极多,但还未有人将三人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本文从三位画家特有的性格和遭遇为出发点,分析和研究画面中哀伤情感表达的线性因素和色彩凶素,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欣赏画家的作品。 画面中动感曲线因素和个性色彩的巧妙应用是三位画家哀伤情感表达的绝妙之处。特别是曲线在三人的代表作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莫迪利阿尼的优雅曲线透着温柔的忧伤;蒙克式的痛苦弯扭的曲线如纤弱的生命在地狱里呻吟;凡·高特有的运动式的曲线表露着强烈的孤独与不安。我还将从色彩学角度进行分析凡·高、爱德华·蒙克、莫迪利阿尼三位画家所独有的色彩体系对画面情感的界定。如梵·高有意提高色彩的明度,并在画面中运用同时对比所形成的视觉不安;蒙克偏爱不协调的紫色、黄色、红色、和绿色的组合,并采用高明度色或高饱和色在灰暗画面中的突然出现的方式来形成一种焦躁的气氛;莫迪里阿尼让红和绿达到了极致的和谐,他画笔下的红色女人体具有无可比拟的雕塑之美,并在色彩的和谐中透处淡淡的哀伤。
其他文献
期刊
教堂是上帝在尘世的居所,二十世纪初的哈尔滨已经是一座沉浸在教堂钟声里的城市,对于当时流浪的宗教信仰者来说,宗教以一种文化移聚、发散的形式,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哈尔滨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