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单相抑郁障碍和双相抑郁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也就是说它的发病原因是多因素的,如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功能异常等等。如果我们能够从不同的方向去探索其发病机制,未来我们可能研发出靶向治疗药物,这将使得患者早日康复,大大减少疾病的经济负担,无疑将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福音。有研究发现锂盐是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的抑制剂,而锂盐属于情感稳定剂,因此我们开始探索GSK-3与情感障碍的发生是否存在关联性。GSK-3在哺乳动物中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为GSK-3α和GSK-3β。而GSK-3β有两个磷酸化位点,N端酪氨酸-216位点使其活性升高,N端丝氨酸-9位点使其失活。本文接下来对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总GSK-3β和磷酸化GSK-3β(p-GSK-3β)展开研究。而p-GSK-3β是磷酸化丝氨酸9号位点。参考国内外关于GSK-3的研究结果来看,就其与双相情感障碍之间的关联性尚存争议,而关于GSK-3与抑郁障碍在临床研究数据更少,主要集中于动物模型上,所以实验设计中无法区分双相抑郁障碍及单相抑郁障碍模型类型。本实验想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与正常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GSK-3β表达含量是否存在差异;(2)单相抑郁障碍患者与正常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GSK-3β表达含量是否存在差异;(3)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GSK-3β表达含量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寻找导致这两种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可能的生物学关联因素,为未来研发新型治疗药物提供依据。为快速区别双相抑郁障碍和单相抑郁障碍提供可能的生物标记物,从而减少临床诊断的主观性判断错误率。材料与方法于2019年1月至10月,从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及病房收治的患者中选出满足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其中双相抑郁障碍患者30例,单相抑郁障碍患者30例。正常组对照30例。受试者知情同意后,医生采集其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入组当天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数;同时采取每位受试者肘正中静脉血20ml。利用免疫印迹法(Wsetern Blotting)检测受试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总GSK-3β及p-GSK-3β蛋白。结果1.单相抑郁障碍组患者的p-GSK-3β/总GSK-3β的比值较正常组增加,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1)。2.双相抑郁障碍组患者的p-GSK-3β/总GSK-3β的比值较正常组增加,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1)。3.双相抑郁障碍组患者较单相抑郁障碍组的p-GSK-3β/总GSK-3β的比值增加,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1)。4.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的p-GSK-3β/总GSK-3β的比值与其HAMD分数两者相关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R=0.325,P=0.08>0.05)。5.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p-GSK-3β/总GSK-3β的比值与其HAMD分数呈正相关,(R=0.424,P=0.019<0.05)。结论(1)p-GSK-3β/总GSK-3β的比值变化可能在单相及双相抑郁障碍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未来研发治疗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的靶向药物提供依据。(2)p-GSK-3β/总GSK-3β的比值可能在早期鉴别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