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之际的朝代更迭造就了一大批的遗民画家,他们面对残酷的现实,苦闷至极,或逃禅入道,或遁归山林,极力追求个性的解放,反对以“四王”为首的复古画派,并形成了一些极具特色的地方画派,戴本孝就是其中黄山画派的重要画家,虽然他的绘画地位在当时的画坛上没有石涛、渐江那样显赫,却形成了自己的不二风格。美术史上对于戴本孝的绘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有学者关注,西上实、薛永年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一遗民画家的面纱,但关于戴本孝绘画的研究依然薄弱,本文关于戴本孝《黄山图册》的研究以期引起对戴本孝这一画家的关注。戴本孝一生都在探索自己的绘画之路,从最初忍受父亲绝食殉节的悲痛,他坚守先德之志,布衣终老,隐居于山林之中十几载。中年以后开始遍游山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频繁活动于南京、华山、黄山等地,尤其是与黄山一地神交契合、默契相通,并与石涛、渐江、梅清等黄山题材画家交往唱和,切磋艺事,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师造化的信念,畅游于自然山水之中,大胆创新,摸索出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戴本孝善用枯笔,深得元人风味;一生游历五岳,眼界开阔;写黄山盛景,尤有生气。其代表作《黄山图册》意趣生动,格调高逸,绘画中以枯笔淡墨的笔墨形式,描绘了黄山独特的烟云孤松,枯而不燥,深切的表达了画家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内心的荒僻与幽寂。本文分为三章来探讨戴本孝的《黄山图册》。其中第一章从明清之际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思想转变、黄山这一名山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戴本孝的师承与交友关系来分析戴本孝黄山题材绘画的形成原因;第二章以戴本孝的《黄山图册》为分析对象,从空间、笔墨、结构等方面研究了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与其他黄山题材画家的绘画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戴本孝黄山绘画的独特面貌。第三章从画面的禅境、韵味、诗与画的关系等角度分析《黄山图册》的审美境层建构,探讨戴本孝图册的深层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