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孙秀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子密码学是一门具有革命性的综合性新兴前沿交叉学科。量子密码学是在“一次一密”通信系统中融合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技术,利用不确定性原理和不可复制定理,融合现代密码学信息加密和传输方式,突破传统加密依赖于假设窃听者的有限运算能力的相对安全,实现信息传输网络空间的信息论安全,开辟网络空间量子信息安全科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领域。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Continuous-variabl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CV-QKD)技术利用表示在无限维希尔伯特空间的连续变量编码密钥信息。CV-QKD单个脉冲可以编码多比特信息,从而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安全码率。基于光纤的CV-QKD技术能够更好的融合经典通信网络,在城域内可以方便的连接到千家万户。CV-QKD系统安全码率受限于探测系统数据采样率、相干态制备速率和数据后处理速率,系统安全距离受限于协商效率。项目计划研发一套工作频率为20MHz、传输距离为25 km的CV-QKD实验系统样机。主要工作集中在样机电子学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具体工作包括探测系统数据采集(Data Acquisition,DAQ)、相干态调制发生器和密钥后处理三个模块。DAQ模块主要负责探测器输出信号的采集、上传和恢复。设计了一种采样率为1 Gsps的探测系统DAQ板卡系统平台,测试结果表明DAQ板卡的有效位在9 bits左右,并且具有良好的积分非线性和微分非线性,同时完成了与光学和探测器系统的联合测试。设计了一种基于数学变换方法的高斯随机数(Gaussian Random Numbers,GRN)发生器硬件实现,可生成最高频率为40 MHz、精度为16bits 的 GRN,通过数模转换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DAC)输出相干态调制电压。针对密钥后处理中纠错部分,采用一种扩展5G协议中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LDPC)提升因子的方式。通过数学分析编解码算法过程,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芯片上优化编解码算法的结构与硬件资源,实现算法的硬件加速处理。结果表明当码率为22/68,高斯白噪声信道信噪比(Ratioof Signal to Noise,RSN)阈值为0.7时,理论协商效率为85%,理论安全距离可以达到30 km,理论安全码率为200kbps。在200MHz系统时钟下,硬件编码吞吐率为125Gbps,解码吞吐率为472 kbps。在CV-QKD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中具有以下创新点:1、为CV-QKD探测系统专门开发了高精度、高采样率、大缓存深度的DAQ系统。研发了一套DAQ硬件、数字逻辑和上位机软件系统,实现对探测器输出数据的采集、接收、转存、上传和分析的功能。基于子母卡可扩展的硬件结构降低了设计难度、缩短实验周期、减少硬件实现成本。2、提出一种实现真随机高斯调制的硬件结构,满足高斯调制相干态CV-QKD实验系统的需求。在FPGA内实现均匀分布真随机数源转换为高斯分布随机数的算法。生成稳定高速的GRN,可以进一步提升CV-QKD系统重复频率,提高安全密钥率。GRN具有更好的独立性,增强了 CV-QKD实验系统密钥安全性。3、提出了一种利用FPGA实现超长LDPC的编码算法和解码算法,通过数学推导优化算法结构和硬件资源,实现高速并行处理。完成了 CV-QKD实验系统样机数据后处理中纠错码的硬件设计,脱离计算机完成纠错,与潜在窃听者建立物理隔离。
其他文献
书画装裱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保护书画、装饰书画的传统工艺。书画装裱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传播人类文明,都起了特殊的作用。上墙是书画装裱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工序,它是将湿润的裱件贴在裱墙上完成干燥并达到稳定状态的操作,其看似简单却对书画装裱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装裱工艺中,上墙的经验总结虽然是被实践检验过的具有一定实用性的认识,但却缺少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上墙工序中人们对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组具有广泛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根据其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序列相似性和识别的受体,哺乳动物的干扰素分为Ⅰ、Ⅱ和Ⅲ型。其中,γ干扰素是Ⅱ型干扰素的唯一成员,主要由激活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表达,在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Ⅰ型和Ⅲ型干扰素具有多个亚型和相似的抗病毒活性,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在Ⅰ型干扰素中,研究最多的是α干扰素(IFN
随着量子信息技术近些年的迅猛发展,构建量子存储器间相互连接的大规模量子网络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一网络可以应用于量子信息中的诸多热门方向和领域,例如远距离光纤量子通讯,分布式量子计算等。构建它的基础是实现独立量子存储间的远程纠缠。但是目前,纠缠存储器相隔的最远物理距离仍处在公里量级。将存储器间纠缠的距离进一步扩展主要面临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光子作为传输媒介,其波长要与存储器和信道,即通讯光纤,进行匹配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花岗质岩浆作用对于理解陆壳的形成与稳定以及生命的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花岗岩整体显示丰富的地球化学多样性。虽然前人已经结合多学科资料评估了部分熔融、结晶分异、围岩混染等多个过程对花岗质岩浆成分的影响,但是关于花岗质岩浆的晶体-熔体分离机制、热液流体在花岗质岩浆演化和成矿稀有金属元素运移过程
南海作为特提斯与西太平洋两大全球构造域系统的共同作用区域,构造背景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其成因及演化历史一直是地学研究的前沿热点。现有的研究表明,南海的形成不是单一动力学机制可以解释的。现有的成因机制,例如碰撞挤出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古南海俯冲模型以及地幔柱模型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对于印度-欧亚碰撞缝合线,海南地幔柱初始活动时间和空间位置分布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弱化物质如何向东南延伸
魏晋时期的历史,是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历史学家普遍认为魏晋时期(220--317年)是一个分裂、混乱的历史时期。可事实上,魏晋时期虽然经历了分裂、动荡和破坏,但也是中国社会经历深刻变化的时期,中华文化由此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显示出魏晋时期所独具的时代特点和历史特征。当时中央集权相对衰弱,地方势力(包括地方政权、军阀和强宗大族的势力)膨胀,出现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尽管曹魏是在公元220年建立的,但
氢原子转移(HAT)是指在一个动力学过程中,将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从氢供体协同转移到氢受体的过程,提供了直接生成自由基的方法。近年来,光促进氢原子转移催化已经发展成为有机合成化学中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利用清洁易得的光能活化脂肪族碳氢键并产生高活性的自由基中间体,实现廉价易得原料到复杂分子的高效转化。本论文研究了多种官能化试剂参与的基于光促进氢原子转移脂肪族碳氢键官能化反应,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我
基于电化学发光的生物标记物检测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绝大多数的检测需固定识别基团,这依赖于电极表面的层层化学修饰,不但难以重现电极的表面状态,而且在电极的制备阶段需要消耗大量时间,难以实现批量化生产和自动化检测。此外,目前大多应用集中在以两抗夹心式的标记法检测,这种方式常需要引入发光体标记的第二抗体进行孵育,这延长了检测的准备时间。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快速构建的传感器势在必行。热电子诱导的阴极电化学
以往的研究关注了疏浚泥堆场扩容,但利用秸秆绳对围堰进行加固则少有论及。为了解决疏浚泥堆场长期占地问题,并合理地利用秸秆资源,本文提出将秸秆绳编织成秸秆格栅,放入围堰内用于加固围堰。为了研究秸秆绳对围堰的加筋效应,本文进行了拉伸试验和拉拔试验,分析了秸秆绳在土体中不同降解程度下的拉伸特性和界面摩擦特性;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模拟运算,并用Design Expert进行响应面分析,进一步研究了
荧光生物传感器因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操作简单便捷等优点,已在生物小分子、金属离子、生物酶活性以及癌症标记物的分析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纳米模拟酶概念的提出,纳米酶因其可模仿天然酶的催化功能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生物传感及纳米诊疗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的文献报道,基于纳米酶构筑的传感器主要集中在利用其催化底物(如:OPD、TMB、ABTS)显色,实现待测物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