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卢卡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广松涉等人对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学者已展开了对马克思本体论的热烈讨论。马克思哲学究竟有无本体论,如若有,又是何种本体论才最恰如其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只有这样才体现出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性意义。那么实践是如何成为本体范畴的呢?这是我们体认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第一步和最重要的切入点。在马克思那里,本体论发生的实践转向已然确证了实践成为了一个本体范畴。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原初性意义上的实践成为了“本体”。实践具有原初性,实践是先于主—客二元分裂的,实践的这种始源性、优先性,在逻辑上符合了本体是最抽象的、最贫乏的无规定性,这样的实践作为“本体”和“第一原因”才可能,在这里不妨把实践称之为始源性的本体。第二个是生成性意义上的实践成为了“本体”。马克思的本体论只能是实践生成的,这种生成性的实践主要是注重实践的无限生成、展开过程,而非结果,也可以说是作为始源性的本体的实践在“现实中的对象化”,毋宁说由“抽象”到“具体”的历史展开,因此不妨把实践称之为生成性的本体。这也是与传统本体论相区分的主要点。第三个是“人的存在”意义上的实践成为“本体”。这种“人的存在”意义上的实践构成了人的“全面的本质”,构成了人和现存世界存在的基础,因此不妨说实践是基础性的本体。不仅如此,还存在着论证“实践成为本体”何以可能的“第三条道路”,即从马克思哲学所展现的现象学旨趣的角度上去探究。通过马克思的实践所展现的“回到事情本身”的想象学方法以及回到“此在”的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旨趣,我们挖掘出了实践的“原初性”、“生成性”“人的存在”等多个本体论层面的意蕴。这种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还避免了海德格尔所谓的“在的遗忘”,体现出了实践的优越性。实践已然成为了本体范畴,其本体论的意义就在于:第一,马克思借助于实践开辟了一条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由“说”回到了“做”;第二,实践超越了“人的存在”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复归;第三,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确保了马克思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之品格和马克思理论的勃勃生机。总而言之,当我们真正理解和阐明了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本体论意义时,关于存在世界之一切重要的关系和表述——事物和运动、时间和空间、存在和本质、人和自然、对象化和异化、变化和发展、感性意识和语言、自由和必然等等——都将脱开全部旧哲学的窠臼,并获得理论上的全面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