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城保护要素约束下的道路交通发展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z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古城的道路交通建设与城市保护在实践工作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如何使之协调起来共同形成古城发展合力是一个在实际工作中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以城市交通问题为切入点,从历史古城的道路网络空间形态,古城道路功能结构完善以及城市交通管理引导等三个主要方面对历史古城的道路交通发展展开研究分析,对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面向可操作的交通规划,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   本文首先对历史古城的保护要素进行了梳理,按照古城的实体要素形态和意象要素意蕴构成,从点、轴及区域三个层次凝炼保护要素的核心实质,并同时根据保护要素对于历史文化城市的价值贡献度,提出具有不同发展要求的历史文化城市应根据不同的发展策略,采取不同强度的保护要素约束。本文以历史古城作为研究讨论的对象,对凝炼出的古城保护要素加以约束保护,避免古城历史底蕴破坏,同时对古城的道路交通改造建设提供量化分析工具,判别改造实施后古城交通状况,避免过于严格的保护使城市的持续发展动能不足引发衰败。   在保护要素的约束下,本文对古城的道路变通建设从城市形态布局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历史古城的道路交通建设应严格控制在保护要素的约束之下,不但要避免城市建设对于保护要素的破坏,而且还应借助道路交通建设来增强对保护要素的功能及意象。本文提出在区域要素的约束下,构建古城交通屏蔽圈控制古城规模并减缓古城的外向蔓延;在轴要素约束下,通过对古城中心大街等重要城市轴线的功能定位与改造,增强古城的活力与意象完整;在点要素约束下,贯彻道路交通改造建设对保护约束的协调,并通过旅游交通设计实现点要素之间形成整体意象加强,使古城的道路交通建设与古城保护相互促进发展。   继而本文从完善历史古城道路功能角度出发,分析古城道路建设与历史保护冲突矛盾,对古城城市道路进行功能定位并有选择的对部分城市道路实施功能改造,并分析了改造实施后古城道路交通状况的影响情况。古城作为一个完整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需要完成城市四大功能中的交通功能,因此以保护要素约束下的古城道路的交通饱和度作为摔制指标进行分析,判断改造方案是否会造成城市交通的严重拥堵,同时也对古城内重要OD对的交通出行进行跟踪分析,判断重要OD对的交通绕行成本是否可接受,为历史古城保护工作与城市道路建设实施在操作层面的相互协调提供了量化的评估依据。同时为保障历史古城的交通可达性,在保持古城适宜的空问肌理前提下需要保障城市公交服务及紧急救援服务的交通可达,完善古城道路支路网络结构连续使得古城交通通而不畅,并选择适宜的干路分配道路空间资源保障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覆盖范围以及城市的紧急救援可达。   再次本文从交通政策引导及管理角度对古城交通发展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判断历史古城交通容量是否满足既定交通政策下的城市居民日常交通出行需求与城市旅游交通需求。由于历史古城的城市交通流量中包含有相当数量的旅游交通出行流量,为避免旅游交通流量对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产生过大的干扰,需要对旅游交通加以一定的政策引导及管理控制,将城市道路资源消耗及环境资源承载力控制在古城的容许范围之内。   最后本文对于历史古城的核心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规划设计完善进行了一般性的探讨,提出以问题导向的学科课题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的前导研究,以完善的政策管理流程作为规划设计的实施保障,并强调了增加规划设计导则层面作为衔接政策导向层面及具体实施层面之间的有效衔接手段,保障规划设计意图方案的切实执行。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十年来大跨径桥梁的建设也进入了高峰时期.为了减小桥梁自重和增大跨径,大多数钢桥的桥面板一般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由于桥面铺装不同于普通
改革开放多年以来,我国的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城市快速路建设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城市快速路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大型化、综合性和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我国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