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近年来,由于临床诊断策略的改进、疫苗接种及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细菌性感染的病死率明显下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员流动性明显增大,加之严重的环境污染、交通事故致脑外伤发生率增高等,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率呈上升趋势。细菌性脑膜炎仍位居世界感染性疾病病死率的前十位,且因病原菌诊断困难、治疗延误及滥用抗生素等,约25%~50%的细菌性脑膜炎存活者仍遗留肢体活动障碍、失语、癫痫、智力障碍等后遗症。本病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B型,病死率分别为10.3%、26.3%及6.0%。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亦呈死灰复燃之势。快速、准确地诊断病原菌,早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迅速控制病情,是降低死亡率、防止并发症的最有效措施。临床病原菌诊断的“金标准”为细菌培养,但由于某些细菌生长困难、培养要求条件太高、培养前已经应用抗生素等原因,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极低,国外报道只有3.1%~8.3%,且培养周期长,一般需24~48h,而结核分枝杆菌则需2~6周。因此,目前临床工作中,大多依据临床表现、脑脊液的细胞学、生化、免疫学检查及血常规等综合指标,推测细菌或其它致病源感染的可能性。由于病原菌诊断方面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滥用抗生素已经成为临床工作者的无奈之举,不但误诊及漏诊的发生率增高,而且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作为生物技术里程碑的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问世,为我们在分子水平精确鉴定病原菌打开了一扇窗口。依据某种细菌的致病基因,设计特异引物,通过扩增其特异性片段来对病原菌作出鉴定,目前已经建立了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单纯疱疹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