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铀污染水中常存在铀等放射性核素,以及Cr(Ⅵ)、Mn2+以及SO42-、NO3-与天然腐殖质等。铀常以UO22+的形式在水体、土壤中迁移,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腐殖质及腐殖质还原菌在土壤、水体沉积物、污泥等厌氧环境中普遍存在。在铀污染土壤、水体的微环境中,铀、腐殖质、腐殖质还原微生物及其他共存物质,相互作用影响铀的存在形态。文中探讨了HA吸附U(VI)的特性。实验表明,吸附过程在60min后达到动态平衡,当pH为5左右时,铀吸附效率与HA投加量正相关;体系中HCO3-、H2PO4-的存在对HA吸附U(Ⅵ)存在促进作用。pH值在4-6的范围内,F-、NO3-存在对HA吸附U(Ⅵ)无明显影响。pH>6时,F-、NO3-存在对HA吸附U(Ⅵ)有促进作用,且其作用程度与F-、NO3-的浓度正相关。pH<4时,F-、NO3-存在对HA吸附U(Ⅵ)也有促进作用,但影响不显著。pH<6时,Cr(Ⅵ)、Mn2+对HA吸附U(Ⅵ)影响不显著。pH>6时,Cr(Ⅵ)、Mn2+存在对HA吸附U(Ⅵ)有促进作用,且作用程度与Cr(Ⅵ)、Mn2+的浓度负相关。可用准一级、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较好描述其吸附U(Ⅵ)动力学规律,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5、0.9951。温度为25℃时,U(Ⅵ)浓度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符合Langmuir经验公式,饱和吸附容量为170.94mg/g。FT-IR光谱分析表明,HA主要是由-OH、-COOH、-NH2、C-N、苯环及碳水化合物等组成,与U(Ⅵ)相互作用的主要基团为-OH、-C=O、-C-N、-NH2。文中考察了,厌氧条件下腐败希瓦氏菌还原U(Ⅵ)的过程,以及腐殖质模式物蒽醌-2-磺酸钠(AQS),共存金属离子与有毒有机物等对其还原U(Ⅵ)的影响。实验表明,腐败希瓦氏菌可利用甲酸钠、乙酸钠、乳酸钠等有机酸盐作为电子供体,以AQS作为电子穿梭载体,进行醌呼吸,高效还原U(Ⅵ)。当AQS的浓度为02mmol/L时,它能显著加速U(Ⅵ)的还原过程。当AQS的浓度大于2mmol/L时,浓度逐步升高时,存在AQS与U(Ⅵ)竞争电子的情况,明显抑制U(Ⅵ)的还原;Ca2+、Cu2+对还原U(Ⅵ)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Cu2+是通过抑制呼吸链上脱氢酶的活性实现的;Mn2+、Cr(Ⅵ)对还原U(Ⅵ)的影响较小,在60h内,未观测到溶液中Cr(Ⅵ)浓度的明显变化。金属离子对腐败希瓦氏菌还原U(Ⅵ)的影响强度与其浓度正相关;环境中甲苯、三氯乙酸、对硝基苯酚等有毒有机物可以作为电子供体被腐败希瓦氏菌利用,实现U(Ⅵ)高效还原,同时有毒有机物得到氧化降解。对比分析死菌体、活菌体与铀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图,推测腐败希瓦氏菌还原U(Ⅵ)是通过非生物-生物的两个阶段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