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支出结构的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hkie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底,“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构建中国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目标,这也是顺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必然选择。公共财政体制是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其内涵是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提高市场效率。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彻底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定位问题。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民生问题突出,深化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愈发迫切。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尚不发达,国民素质还比较低,所以说,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多年以来秉持“科教兴国,教育为本”的大政方针,“把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优先发展。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高西部教育教学质量和加快教育手段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为教育发展提供财政支持的主体地位责无旁贷。财政教育支出既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中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始于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决定》首次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按照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此举打破了先前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商拨付的方式,改为中央、地方各管一摊。在此基础上,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并延续至今。在此背景下,出于政治制度、财政体制、经济政策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原因,中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严重失衡,具体体现在用途结构、级次结构、地区结构(东中西部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以及分担结构的不均衡、不平等、不合理,并呈现出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不仅大大降低了财政教育支出的资金使用效益、浪费了稀缺的教育资源,还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更制约了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在对相关基础理论和现实背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现状→原因→影响的脉络对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用途结构、级次结构和地区结构逐一剖析,最后借鉴国际经验给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论文第一章是前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并对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支出结构领域的研究进展与代表观点进行了归纳梳理。正文部分内容框架如下: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包括第二、三章,分别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为正文部分的分析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研究的是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支出问题的理论基础。从公共财政和公共产品的相关理论出发,为教育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准确定位。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与社会公平的密切关系以及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决定了政府作为教育提供主体合理安排财政教育支出的必要性。第三章研究的是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支出问题的现实背景。本章在回顾了中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历程、中国教育事业以及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发展与现状之后,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增长迅速,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但在支出结构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善。第四、五、六章作为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按照现状→原因→影响的脉络分别研究了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支出的用途结构、级次结构和地区结构。第四章研究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支出的用途结构。笔者通过对大量数据资料的分析认为,财政教育支出中的人员性经费比例过高,严重挤占了公用经费和教育基建支出,并进一步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第五章研究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支出的级次结构。在国际横向比较和国内纵向比较的基础上,笔者得出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级次结构不甚合理的结论,主要体现在初等教育投入不足以及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这与建国之后政府所采取的教育政策不无关系,直接后果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薄弱。第六章研究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包括东中西部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两部分内容。笔者研究认为,东部沿海省市的财政教育支出明显高于中西部省市,并且这种自东向西阶梯状递减的区域差异还在不断扩大;此外,财政教育支出城乡分配结构的失衡也造成了城镇与农村之间办学条件的巨大反差。这是由不完善的教育财政体制造成的,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第三部分由第七章单独构成,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针对财政教育支出的用途结构、级次结构和地区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财政学领域的公共财政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区域竞争力理论等。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数据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具体是在充分理解公共财政、公共产品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图表直观呈现、深度剖析中国财政教育支出在用途结构、级次结构和地区结构等方面的现状,揭示问题所在;并结合国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国外的相关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在部分问题上尝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说明内在联系;最后针对中国国情、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改革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出发,将财政教育支出视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支出项目,在财政学的领域,研究如何在健全中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大背景下,完善教育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先从经济学理论上分析政府介入教育的必要性,继而对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存问题、原因和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得出结论:政府是当仁不让的财政教育支出主体;目前的教育财政体制亟待改革,对此,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过程中所选取的数据来自各类最新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数据信息本身来源权威、数量充分、时效性好、代表性强;并且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汇总整理,灵活选用多样化的图表形式呈现,具有较好的解释说明能力,能够直观反映问题所在。在解释中国财政教育支出城乡结构失衡的原因时,运用实证分析的手段研究财政分权与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对财政教育支出城乡结构的影响。在该模型中,以农村小学对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差额作为衡量财政教育支出城乡差距的被解释变量;以地方财政收支相对缺口体现财政分权程度,是解释变量之一;另外,还创造性地以虚拟解释变量的形式引入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模型的回归结果说明,中国财政分权所造成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加剧了财政教育支出的城乡差距;同时,中央自2001年起加大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产生了显著效果,有利于财政教育支出城乡结构的均衡发展。在分析中国财政教育支出地区结构失衡的影响时,先在理论上解释财政教育支出不足与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之间互为因果的同向变化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恶性循环,再选取代表性现实数据绘制图表,予以验证。
其他文献
在X射线工业CT系统中,射束硬化产生的杯状伪影不仅影响了图像的质量,还降低了图像的识别能力和密度测量的精度。因此,在X射线工业CT系统中对数据进行杯状伪影校正的预处理操作就
自动人脸识别在军事、安防、执法、金融等众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了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已发展为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目前,在特定环境下人脸识别
气泡混合轻质土是近年来走进土木工程界视线之内的一种新型填土材料,它是通过机械方式将发泡剂充分发泡,并将泡沫与水泥浆均匀混合,然后经过发泡机的泵送系统进行现浇施工或模具
受头孢菌素巨大市场的刺激和推动,国内药物中间体产量得到迅速发展,我国已逐渐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头孢菌素医药中间体供应国。目前国内产量比较大的抗生素侧链中间体主要有氨
我国从2010年起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在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和新承接订单数三大指标上同时实现了超越,但是与日本、韩国这些造船强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生产计划管理模式落后、
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两种观点的对立贯穿着整个语言研究的历史,关于象似性和任意性的争论最远可追溯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象似性研究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占据了越来
氯碱化工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产业。同时氯碱化工又是典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它违背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其生产过程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且三废的利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填方路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地质问题差异较大,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某个地区积累的经验用于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触角已经蔓延至各行各业,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重视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了超越竞争对手的一个必要手段,而航运企业对于船舶信息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核材料的应用范围也在扩大。高能量的核辐射对人体会产生巨大的伤害,为尽量避免这种情况,非常有必要对核辐射进行探测。CZT探测器是新型常温半导体探测器,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