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分析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包括真菌血症和腹腔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状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重症监护中心(SurgicalIntensiveCareUnit,SICU)侵袭性真菌感染(包括真菌血症和腹腔真菌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时急性生理学评分、原发病)、入ICU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时间、真菌感染部位、真菌种类和念珠菌属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结果:
(1)2001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院SICU有297例普通外科重症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520例次,男性居多(74.75%);年龄:58.25±16.90岁(5~92岁);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时急性生理学评分:11.31±3.30(9~29);原发病依次为急腹症(27.30%)、胃肠胰腺肿瘤(11.50%)、外伤(10.80%)和肝脏胆道肿瘤(9.10%)。入ICU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平均时间为3.87±4.31天;2001~2004年、2005~2008年入ICU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时间分别为4.80±4.86天和3.48±4.01天,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2001~2008年侵袭性真菌感染平均发病率为5.91%;2001~2004年、2005~2008年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分别为3.95%和7.44%,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33.90%)、腹腔(15.40%)、泌尿道(13.10%)和血液(10.20%)。主要致病真菌依次为白色念珠菌(51.50%)、热带念珠菌(17.90%)、光滑念珠菌(16.50%)和近平滑念珠菌(4.80%)。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胸腔)、腹部(包括腹腔、消化道和胆道)、血行、伤口和导管(包括静脉导管和尿管)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泌尿道以光滑念珠菌为主。2001~2004年、2005~2008年主要致病真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其它念珠菌)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念珠菌属体外药物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耐药率分别为4.20%、5.60%、1.40%;伊曲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耐药率分别为6.20%、15.30%、33.80%。
(2)2001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院SICU有44例普通外科重症患者发生真菌血症53例次,男性居多(79.50%);年龄:52.23±18.61岁(5~81岁);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时急性生理学评分:15.10±2.69(13~29);原发病依次为胃肠胰腺肿瘤(22.73%)、急腹症(15.91%)、器官移植(15.91%)。2001~2008年真菌血症平均发病率为0.88%;2001~2004年、2005~2008年真菌血症发病率分别为1.05%和0.74%,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1~2008年血行性真菌感染比例为10.09%;2001~2004年、2005~2008年血行性真菌感染比例分别为18.49%和6.95%,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致病真菌依次为白色念珠菌(43.40%)、热带念珠菌(22.64%)、光滑念珠菌(20.75%);2001~2004年、2005~2008年主要致病真菌比例(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无统计学差异(P>0.05)。
(3)2001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院SICU有80例普通外科重症患者发生腹腔真菌感染80例次。2001~2008年腹腔真菌感染平均发病率为1.59%;2001~2004年、2005~2008年腹腔真菌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99%和5.58%,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致病真菌依次为白色念珠菌(63.75%)、光滑念珠菌(15.00%)和热带念珠菌(13.75%);2001~2004年、2005~2008年主要致病真菌(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普通外科重症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人群;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增高;入ICU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时间缩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为常见;致病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他念珠菌和丝状真菌比例未见明显上升;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保持良好的体外活性。
(2)普通外科重症患者真菌血症发病率无明显变化;血行性真菌感染比例下降;致病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主要致病真菌比例未发生明显变化。
(3)普通外科重症患者腹腔真菌感染发病率增高;致病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主要致病真菌比例未发生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