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强大,外媒对中国国内发展及外交关系给予了高度关注。《参考消息》作为国内直接刊载外媒报道的法定报纸之一,自1931年在瑞金创刊伊始,就讲究国际报道翻译的“原汁原味”,力求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地展现外媒观点,突出“参考”特色,办成一份以提供“境外的声音”为特色的国际时政报纸。2011年1月1日改版之后,其14版“海外视角”、15版“观察中国”和16版“中国大地”都为国人提供了一个用“外人”眼光看中国的窗口。本文题中“编译”一词由凯伦·斯戴汀于1989年提出,用以指代特定情况下对原文进行编辑加翻译的一种全新表现方式。有关媒体编译现象的研究,可以在众多领域找到落脚点,例如翻译学中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论以及国内学者黄忠廉的变译理论,叙事学中莫娜·贝克的再叙事理论,传播学中范·戴克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等。本文主要以翻译学研究为出发点,综合各家所长,创造性地提炼出4种编译类型,分别是:阐释型编译、规避型编译、转述型编译和文本型编译。在具体编译手段上,本文指出,《参考消息》大多采用了增、减、编、改、述、并、缩等方式,并就具体案例加以分析。藉由上述四维编译类型的分析框架,本文选取了2011年《参考消息》中外媒观察中国的若干新闻报道,对比分析其运用的多种编译类型和具体编译手段。新闻原稿均来自主流英语国家,主要包括美国的《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纽约时报》,英国的《每日电讯》《金融时报》《卫报》,澳大利亚的《悉尼先驱晨报》等。报道所涉领域众多,如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教育、体育、娱乐等,对以往主要以政治意识形态为主体的编译研究进行了广度上的延伸。在案例分析之外,本文继续探讨新闻编译的运用标准、目的、价值体现,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环境,社会价值体系,文化范式,报道者、编辑者的个人系数等影响因素;同时,文章指出了《参考消息》新闻编译中少量可改进之处,就如何探索更为客观公允的新闻编译之路提出参考性意见。在篇章结构方面,本文前三章主要提出编译现象的由来和现状,回顾编译相关理论及其分析方法;第四章主要以《参考消息》各领域的19篇报道为例,根据四维编译类型的架构进行案例分析;第五、六章探讨了编译背后的影响因素,提出《参考消息》的编译现状,并概述本文的主要科研价值,为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