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中临江镇建筑风貌与景观格局适应性改造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zwoain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的动态循环中,农村与城市之间产生了具有承载经济、文化、生活活动的城镇空间,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包含对建筑、街道、绿化、河流等多方位的把控。中国城镇基数大,空间类型丰富,其中许多小城镇拥有具有研究性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在现今的城镇改造过程中,多采用“复制型”整改模式,将城镇的普通建筑视为历史建筑,采用同种保护改造措施,造成人们对风貌的“审美疲劳”。因此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把控历史建筑与普通建筑间的协调性尤为重要。
  自费孝通先生于1970对全国大量城镇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并相继发表《小城镇大问题》、《江村经济》等多篇学术文献后,国家开始讨论小城镇地域特色建设与保护的话题,乘着“十三五”中城镇规划浪潮,学术界及工程界开始涉足城镇改造区域。在多项城镇建设实例中,规划皆是基于已有历史建筑的风貌上对现存建筑或规划中建筑进行同化处理,且投入资金、时间及人力都占据城镇建设的主要部分,忽略需要改善的景观格局,因此研究城镇现有建筑风貌与景观格局的改造及远期规划可提升城镇空间品质,并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
  本文选取赣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临江镇进行调查研究,先从历史发展层面分析影响临江镇空间格局的因素,并归纳出空间现状的需求点;然后通过调查分析其在建设过程中打造建筑风貌与景观格局的现行措施及其优劣势,寻求不足之处;再通过研究同类型城镇改造成功案例,提取可借鉴的处理手法或模式,从临江镇自身条件出发,得出适用于此类城镇建设的建筑风貌与景观格局改造策略。本文共六章节,按照对临江镇建筑风貌与景观格局的现状分析、问题发现及优化策略提出、优化方法落实的顺序展开。同时通过分析现有优秀案例,提取适用于临江镇的优化方式,有针对性推动临江镇的研究。最后在临江镇的研究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同类城镇的优化策略及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建议。研究后期可将范围拓展至周边村镇及城市,横向加大城镇研究的影响范围,以便更准确直接的提出改造策略及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独立院校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点,以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工程造价实训》课程开展现状为例,探讨《工程造价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案例工程,从识图、软件算量到计价,强化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进入到造价工作角色中。  【关键词】工程造价 造价实训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自治区级本科重点建设专业-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设项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23-02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获得知识,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获取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33-02  分数除法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当分率与具体数量同为分数时,学生更感觉无所适从。为什么在我们看来非常明显的数量关系,学生却困惑难解?我认为这里既有教学的原因——分数意义建构不完整,也有教材的问题——编排缺乏系统性。  一、缘起  分数除法单元检测中有这样一题“李明分钟跑步千米。他平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39-01  写作是中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作文简直成了令人头痛的“顽症”。那么如何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放宽要求,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
期刊
【摘要】说明文教学一直以来呈现出千篇一律化,机械化,枯燥化现状。但是说明文与其它文体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有教法学法上的突破。本文拟从“立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审美感受、实践操作”等角度解读文本,进行了一些基于说明文特征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说明文现状 四大块 写作意图 审美 实践 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众对公共场所的服务效率及环境品质的要求日益提升,传统商业区的街道空间逐步向以提供给人们更好的可识别与优越体验感知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对传统商业区街道空间的研究往往是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比较分析多个商业区,或是使用空间句法等定量探究方式解析街道空间的可理解性能。总结来看,研究多是基于空间客体,而较少以使用者的角度探求传统商业区街道空间形态与人的认知行为间的彼此影响。
  本研究从空间认知的角度出发,以中山路商业区风貌最直观的反映者——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把街道空间的客
本文从文化基因视角出发,重点采用对比研究法,并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引证法、归纳总结法,对湖南境内的湘南腊元村与湘西南李熙村于家大院内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进行分析研究。传统民居建筑作为物质载体,受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湘南腊元村与湘西南李熙村虽然地处湖南省的南向与西南向这两个不同的方位,但两者都属于湘赣民系,因而两地民居文化基因既有相同点,另一方面因特定社会环境及地域位置等的不同,两者民居建筑存在共性与个性的对立。通过对民居异同点的总结,揭示其成因,认为两地民居形制的生成与规律与社会
我国传统村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上发展起来的包含社会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记录人类文明演进的活化石,因而保护传统村落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也是对当下近郊型传统村落该如何进行保护性更新做出的一次尝试性的实践。在现代化和城镇化加速的进程中,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保留传统特色,进而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保护性更新是当下传统村落面临的共同难题。
  随着近几年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保护性更新项目
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厕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圂厕建筑的兴废就与农耕文明的盛衰息息相关,然而,圂厕建筑却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长期为人所忽视,其历史价值和建筑意义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目前,随着“厕所革命”的推广,传统的圂厕建筑正在逐渐消亡,对其相关的历史研究迫在眉睫。
  虽然圂厕建筑滥觞于远古,发展于商周,但却最终成型于秦汉,而秦汉以降,几乎一脉相承,延续后世千年。因此,本文选取秦汉时期的圂厕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够认知秦汉时期圂厕建筑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与后世的
乡村空心化问题愈演愈烈,传统村落的空心化治理研究及活化实践也已逐步展开,但鲜有关注未列入我国保护名录的非典型传统村落。其次针对乡村空心化治理中,对经济增长的重视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远胜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然而乡村旅游产业的硬性植入,不仅会带来乡村环境和村民关系的恶化更使乡村的独特性消失。同时非典型传统村落难以支持遗产旅游的乡村发展模式,因此,亟待新的空心化治理策略。相似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就已出现称为过疏化。如今甚至伴随着大量无人使用的民家等,对房屋及所属用地的维护缺失带来的恶劣影响被称为“空き家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