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真菌感染是引起大熊猫皮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枝孢样枝孢霉Z20为一例大熊猫皮肤暗色丝孢霉病的致病菌,经微波结合亚硝基胍诱变获得其突变株Zt。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究枝孢样枝孢霉Z20与Zt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枝孢样枝孢霉Z20与Zt之间的代谢产物的差异进行研究,为枝孢样枝孢霉治疗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枝孢样枝孢霉Z20和Zt于PDA培养基上,连续培养7天,每天观察菌落形态及长势,将菌株Z20和Zt在沙氏液基上培养4天后用透射电镜对其超微结构进行观察。采用6种发酵培养基(PDB、SDB、M-SDB、YM、DTM、MA)对菌株Z20和Zt分别培养后测定菌株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的菌丝体生物量和代谢产物量。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枝孢样枝孢霉Z20和Zt的菌丝体多糖含量。运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测定枝孢样枝孢霉Z20和Zt对5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Z20和Zt的代谢产物进行测定,测得数据通过PCA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KEGG Pathway等分析其在代谢组学上的差异。结果:1.枝孢样枝孢霉Z20和Zt在PDA培养基上连续培养7天,菌株Zt的生长速率高于Z20,菌落颜色较浅,孢子数量减少。透射电镜下菌株Z20的菌丝壁厚平均约为0.3 μm,宽度平均约为3.25 μm,菌株Zt的菌丝壁厚平均约0.15μm,菌丝宽度平均约为2.5 μm。2.菌株Z20和Zt在同等条件下在YM培养基发酵培养均取得最大的菌丝体生物量和代谢产物量,Z20的最大生物量为2.3015±0.0292g,最大代谢产物量为3.6646±0.4141mg;Zt的最大生物量为2.1509±0.0894 g,最大代谢产物量为2.4916±0.4630 mg。3.通过硫酸-苯酚法测定菌株Z20和Zt菌丝体多糖含量,Z20为38.21 μg/mg,Zt 为 34.32 μg/mg。4.菌株Z20对灰黄霉素和氟康唑的MIC值为32 μg/mL,伊曲康唑的MIC值为0.5μg/mL,酮康唑的MIC值为4μg/mL,环吡酮胺的MIC值为8μg/mL;菌株Zt对灰黄霉素的MIC值为64 μg/mL,对伊曲康唑的MIC值为0.25 μg/mL,酮康唑的MIC值为2μg/mL,磺吡酮胺的MIC值为4μg/mL,氟康唑的MIC为8μg/mL。5.通过GC-MS检测到了 930个物质峰,定性检测到的物质有370个,其中差异代谢物有283个,获得ID号的差异代谢物有181个,差异代谢物富集到了31条代谢通路上。结论:1.枝孢样枝孢霉Z20和Zt在多种培养基下培养均能生长,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性状存在明显差异。菌株Z20的药物敏感性依次为伊曲康唑>酮康唑>环吡酮胺>氟康唑=灰黄霉素;菌株Zt的药物敏感性依次为伊曲康唑>酮康唑>环吡酮胺>氟康唑>灰黄霉素,除灰黄霉素外,枝孢样枝孢霉Zt对5种药物的敏感性均高于Z20。2.通过GC-MS成功获得了菌株Z20和Zt的差异代谢产物,差异代谢物富集到了 31条代谢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