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涉及针刺治疗颈椎病领域的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该领域发展脉络,找出主要研究机构和热点人物,并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为科研人员选题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针对其研究热点,应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十年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为该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对针刺治疗颈椎病领域相关的期刊文献与博硕论文中的数据,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描述统计。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针刺治疗颈椎病领域文献进行一般情况分析。应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对该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关系、机构合作关系、基金资助情况等方面数据进行共现分析,找出该领域研究的活跃学者和活跃机构;对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预测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研究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第二部分:数据主要来自CNKI、VIP、万方医学、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辅以领域书籍杂志。检索以针刀疗法为治疗组干预措施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学术论文。有两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对其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根据文献的基线资料,应用软件为RevMan5.3。采用Stata 15.0软件对研究指标(有效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该领域发文近年来出现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发文量;纳入研究的论文受到基金资助比较少,期刊文献受基金资助占比7.03%,博硕论文受基金资助占比0.39%,其中期刊文献中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最多,为38篇。纳入研究的期刊文献,其核心期刊545篇,占比22.28%。《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是该领域很有影响力的杂志,载文量分别为119篇、107篇、92篇,排名前3位。排名前20名,国家级为11家,中文核心和科技核心为9家,各自占比相差不多。广州中医大学授予针刺治疗颈椎病领域博硕士学位最多,达到84个,接近总数三分之一;H指数期刊文献为43,博硕论文为11。2.该领域研究地域分布广泛,研究机构间既有内部机构或同地区间合作,也有跨地区机构合作。最主要研究机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东南和中部地区。3.该领域形成了四大作者合作网络,网络中包含作者众多,每个合作网络都有其核心作者团队,此外还有4人以下较小的合作网络。4.针刺治疗颈椎病研究的主要针刺治疗方式包括:针刀、针刺、温针灸、银质针、电针、内热针、杵针、手三针、腹针等。内热针和杵针有望成为热点针刺方式。主要中医辅助治疗方式包括:手法、正骨推拿、整脊、拔罐、神灯照射、中药等。正骨推拿有望成为热点中医辅助方式。主要西医辅助方式:高压氧、外科手术、压顶试验、超声引导、麦肯基疗法等;其中超声引导有望成为热点西医辅助治疗方式。对疾病的分型研究较多,其中神经根型的研究有望成为热点。主要科研方法包括:临床疗效观察、动物实验、综述、系统评价、数据包络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经验总结等,动物实验或为近几年热点科研方法。此外,对于血流动力学、特效穴和经筋理论对于该疾病的研究也有望成为热点。5.临床有效率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981>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RR=1.12,95%CI(1.00,1.25),P<0.001],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治疗组在有效率上优于对照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1,表明具有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SMD=-1.97,95%CI(-2.69,-1.24),P<0.001],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治疗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优于对照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1,表明具有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SMD=-1.75,95%CI(-2.44,-1.05),P<0.001],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治疗组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上优于对照组。纳入11篇文献中有2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一篇无不良反应发生,一篇报道有压痛、僵硬、上肢不适等症状,第二天即消失。结论:1.近年来该领域相关文献发文量虽然有小幅度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热度,具有一定研究价值。2.在期刊文献发表方面,《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是该领域主要的载文期刊。在硕博学位论文发表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发文量较多。3.期刊文献和博硕论文均受基金资助较少,所占比重较小。说明针刺治疗颈椎病领域申请课题成功的项目不多,但国家级基金资助比例逐年增加,说明该领域研究逐渐受到国家重视。4.由H指数可知,期刊文献质量普遍较高,博硕论文高质量论文相对缺失。5.机构合作方面,该领域科研机构跨地区,跨机构合作方面都较好。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针刺治疗颈椎病领域合作最广泛的机构,广东省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甘肃省中医院是比较活跃的机构。存在包括广东和广西,辽宁和上海,甘肃和上海,北京和上海,即存在“南北合作”,“东西合作”。6.团队合作方面,江西中医药大学刘福水教授团队,解放军464医院刘玉珍团队,南京军区福建总医院林木南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修忠标教授团队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活跃在针刺治疗颈椎病研究领域。7.针刺方向上针刀、针灸、温针灸将可能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内热针、杵针、手三针、铍针、揿针可能将成为近几年新兴的针刺方式;辅助针刺方向上中西医结合以及针刺与中医康复手法结合将成为热点;神经根型可能成为热点分型,以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将成为研究热点;科研方法上临床疗效观察、系统评价以及经验总结将可能成为研究热点,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将成为新兴的研究方法。8.针刀疗法与其他方式(常规针刺治疗、美洛昔康治疗、神经阻滞法、射频、臭氧、电针、牵引、推拿)相比,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优势。9.本系统评价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且大多数文献质量不高,缺少相关数据和缺少相关外文文献(针刀疗法多局限于国内),影响了本系统评价结论的外推性及准确性,故该研究结论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