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对尼古丁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afanwo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使用氯吡格雷干预尼古丁诱导的血管内皮损伤的大鼠模型,探讨氯吡格雷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共40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氯吡格雷低剂量组、氯吡格雷中剂量组和氯吡格雷高剂量组。模型组每天给予腹腔注射尼古丁(2 mg /kg),连续4周,建立血管内皮损伤模型。氯吡格雷低剂量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溶液(3mg/kg)灌胃,氯吡格雷中剂量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溶液(10mg/kg)灌胃,氯吡格雷高剂量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溶液(30mg/kg)灌胃。在造模前一天及造模4周后,舌下静脉抽血测定大鼠血浆中SOD、ET-1及NO的水平。试验结束后取各组大鼠胸主动脉做成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染色,于光镜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eNOS的表达情况。同时取各组大鼠胸主动脉做成电镜标本,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造模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中SOD含量下降(p <0.01);三个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浆SOD含量明显升高(p <0.01);模型组,造模后与造模前比较,血浆SOD含量降低(p <0.01);低、中剂量组,造模后与造模前比较,血浆SOD含量降低(p <0.05,p <0.01);高剂量组,造模前后,血浆SOD含量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 >0.05);(2)造模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NO含量降低(p <0.01);三个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浆NO含量明显升高(p <0.05,p <0.01);模型组,造模后与造模前比较,血浆NO含量降低(p <0.01);低、中剂量组,造模后与造模前比较,血浆NO含量降低(p <0.05,p <0.01);高剂量组,造模前后,血浆NO含量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 >0.05);(3)造模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ET-1的含量升高(p <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血浆ET-1的含量降低,但差异没有显著性(p >0.05),而中、高剂量氯吡格雷组血浆ET-1的含量下降(p <0.01);模型组,造模后与造模前比较,血浆ET-1含量升高(p <0.01);三个剂量治疗组,造模后与造模前比较,血浆ET-1含量升高(p <0.05,p <0.01);(4) eNOS免疫组化染色可见eNOS在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的阳性表达率为(86.50±5.42%),模型组血管内皮细胞的eNOS阳性细胞表达率(32.75±7.086%)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0.01),低剂量治疗组血管内皮细胞的eNOS阳性细胞表达率(39.50±6.02%)较模型组升高(p <0.05),中、高剂量组血管内皮细胞的eNOS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49.00±5.95%)、(70.25±6.62%)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 <0.01);(5)电镜可见: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出现明显损伤,细胞间隙增大或出现深大裂隙,胞膜表面部分脱落呈大小不等的虫蚀状、火山口状缺损,三个氯吡格雷治疗组损伤明显轻于模型组,内皮细胞呈带状排列,大小形态相似,结构基本正常,呈修复状态,而且随氯吡格雷浓度递增呈现损伤减轻的趋势。结论:氯吡格雷可能是通过提高血管内皮细胞中eNOS的表达,从而改善尼古丁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自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首次报道以来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世界范围内均有KD报道,以亚洲KD的发病率较高。近年
本课题拟在体外模拟胰腺发育程序,采用表观遗传修饰联合多种诱导因子的方法诱导ES细胞逐步向内胚层—胰腺前体细胞—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旨在进一步提高ES源性胰岛素分泌细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