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蝉花虫草,是我国传统的食药用菌,它含有的化学成分物质,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黄素单加氧酶首先在肝微粒体中被发现。之后,在细菌、酵母、哺乳动物和植物中的作用也被陆续报道。但是,在丝状真菌中,对其功能和作用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蝉棒束孢菌(蝉花的无性型)Icfmo基因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敲除、荧光互补、表型观察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等,系统地分析了Icfmo基因在蝉棒束孢菌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基金项目】
:
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黄土高原食用菌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 食用菌山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1805D131009); 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FT2014-03-01); 浙江大学真菌生物学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蝉花虫草,是我国传统的食药用菌,它含有的化学成分物质,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黄素单加氧酶首先在肝微粒体中被发现。之后,在细菌、酵母、哺乳动物和植物中的作用也被陆续报道。但是,在丝状真菌中,对其功能和作用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蝉棒束孢菌(蝉花的无性型)Icfmo基因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敲除、荧光互补、表型观察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等,系统地分析了Icfmo基因在蝉棒束孢菌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野生型WT,突变体ΔFMO和互补菌株FMO-c(以下简称WT、ΔFMO、FMO-c)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发现ΔFMO的菌落直径明显大于WT和FMO-c,但是其气生菌丝数量和孢子明显减少,其产生的分生孢子仅有WT的51%。在孢子萌发过程中,8 h的萌发率明显低于WT。说明Icfmo基因与蝉棒束孢菌生长、产孢和萌发有关。(2)通过比较WT、ΔFMO、FMO-c在含有不同单一碳源的MM培养基上生长,发现ΔFMO在蔗糖、乳糖、麦芽糖、果糖培养基上,气生菌丝明显减少,菌落直径变化明显,但是在淀粉培养基上,其气生菌丝和菌落直径的生长情况明显较WT、FMO-c要好。说明Icfmo基因与蝉棒束孢菌的碳源利用有一定的关系。(3通过比较WT、ΔFMO、FMO-c在分别加有H2O2、SDS、CFW、刚果红的MM培养基上的生长,发现三种菌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差别(或者都没有生长)。说明Icfmo基因与蝉棒束孢菌细胞壁的合成和抗氧化胁迫能力无关。(4)通过比较WT、ΔFMO、FMO-c在不同底物培养基上水解圈大小以及测量多糖、虫草酸和腺苷的含量,发现ΔFMO在以淀粉、脱脂奶粉为底物的培养基上,与WT差别较大,但是在以几丁质为底物的培养基上差别不大,同时在ΔFMO的代谢产物中,仅仅多糖的含量与WT差别较大。说明Icfmo基因对蝉棒束孢菌的蛋白酶、淀粉酶以及多糖的合成有一定的影响。(5)食用菌子实体也是人们可以直接加工食用的部分,能否产生子实体,对食用菌育种工作来说是极为重要。对3种菌在面粉培养基和大米培养基上做了出菇试验,结果发现,Icfmo基因的缺失,导致子实体不能正常形成。说明Icfmo基因对蝉棒束孢菌子实体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另外,通过对转录组的分析,发现Icfmo主要影响着固醇合成,酪氨酸代谢,氮代谢。在KEGG途径中,仅仅对15个基因有着富集作用,说明Icfmo基因可能在代谢的途径中处于下游,因此对其他基因的影响比较小。
其他文献
马铃薯是世界上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产量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生产上马铃薯连作种植造成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下降,马铃薯连作障碍日益严重,合理的轮作可以打破连作障碍,保障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设置6种不同的种植方式,通过分析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及主要致病菌的丰度变化,探索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生防基础,为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治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植物工厂是现代社会理想的叶菜生长设施,然而建造成本、运行成本和设备成本高等费用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其中营养液栽培成本较高且技术复杂,对于蔬菜生产的一线菜农来说不容易掌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基质栽培方式,在普通日光温室中进行叶用莴苣的层架式栽培试验,试图为叶菜层架式基质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就基质厚度进行了探究。以育苗基质为主,设置厚度6cm、10cm、14cm三种处理。发现基质越厚,莴苣根
流域生态环境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及其内在驱动力是景观生态关注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流域景观动态及其驱动力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握景观环境演化的规律,提高景观动态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为流域景观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汾河一级支流文峪河作为流域的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文峪河流域的景观动态及其驱动力。本文从景观覆被、景观格局、景观预测、景观评价等方面对流域
骨骼肌作为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能量代谢举足轻重。骨骼肌的形成是一个精准且高度协调的过程,期间需要经历成肌细胞的增殖、迁移、融合等阶段才能形成肌纤维。骨骼肌卫星细胞作为肌源性干细胞,可以参与到机体肌肉形成和再生进程中,解析肌肉形成的调控网络与调控机制有助于家畜肉质品质的改良,而提高肌肉生长速度和肌肉产量对未来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
土壤有效磷亏缺是制约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通过生物学途径提高作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率和缓解低磷对作物的伤害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硅(Si)是作物生长的有益元素,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并提高其对逆境胁迫的抗性。然而,低磷条件下外源Si对番茄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和机理尚不清楚。本试验以‘中杂9号’番茄为试材,采用水培法,设置对照(0.66 mmol·L-1)、轻度低磷(0.44 mmol·L-1)、
为了研究施氮量对春小麦与豌豆分别在单、间作模式下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施氮量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率与植株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借此探究出最佳的氮肥施用量及种植模式。本文通过大田实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 kg/hm2(N0),90 kg/hm2(N1),180 kg/hm2(N2),270 kg/hm2(N3),分别选择春小麦开花期和豌豆的开花结荚期,针对二者在单、间作模式中的农艺性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强,城市不断扩大,城市能源消耗随之增加,更多的人为热被释放。此外,由于新建高层建筑增加,使得城区中积聚了大量热量,不易扩散,造成了建成区内热岛效应的进一步加剧。解决城市热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本文以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六期太原市建成区边界变化范围,研究太原市热环境现状和近20年来太原市热环境格局;太原市绿地现状和近20年来太原市绿地空间格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