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的“信”——基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w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标准问题在翻译活动产生之时就被提出并受到重视,它是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翻译理论界争议和探讨最多的一个问题。在众多翻译标准中,“忠实”,即“信”这一标准无论是在西方或中国都广受推崇。符号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其它学科的研究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它被应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已成为一些学者和翻译理论工作者的共识。尽管用符号学来对翻译进行研究分析的著作近年来频频出现,但大都从美国符号学流派,如皮尔斯,莫里斯的符号学等来进行探讨,很少有人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来探讨翻译问题,至于翻译的标准问题,更是少之又少。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源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观,他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基础上提出了符号的两层意指系统,两层意指系统都由能指与所指共同构成。第一层系统的所指意义是单一的,能指与所指一一对应,而第二层意指系统的所指所指向的是一种窄无,即隐喻指涉的社会心态、意识形态观念和文化现象等。翻译是一个讲究对等效应的工作,译者必须忠实的把原语言符号翻译成目标语,即“信”,而译者在翻译这个符号集合体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心态、意识形态观念,文化现象等因素的影响,无形中,翻译的忠实,即“信”也就打上了译者所处时代的烙印。   据本文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思想入手,通过回顾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来研究翻译的“信”标准,指出“信”是相对的,绝对的“忠实”是不存在的。为了详细论述整个过程,本文分为四章,外加引言和结束语。引言部分覆盖该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方法论和安排。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对翻译标准“信”的研究、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研究以及把符号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简要的回顾。第二章是理论部分。对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进行简要介绍,主要对其所提出的符号的两层意指系统进行详细论述。第三章是本文的苇点部分,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框架下,从翻译对象、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三个方面来论述翻译的“信”,并提出“信”是相对的,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忠实或背叛都只是“信”的相对性的体现。第四章为案例分析。通过对《圣经》译本的分析来对本研究的结论进行论证。论文的最后部分为结束语,对本研究的全部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和概括,并指出该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其他文献
我国逐渐深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日益增长的对高素质英语教师的需求,使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而教师又是教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所以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
隐喻经过两千多年的激烈争论从最开始的修辞作用逐渐发展成人们认识世界和形成思维的工具,自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问世后,对于隐喻的认识便从语言层面上升到了认知的层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深入思考黑人,妇女等边缘群体受到的各种不公平待遇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写作根源,唤起了无数女性追求自我性属、身份、自由等方面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