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究不同株型结构的油菜材料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密度条件下,各株型材料的关键株型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3个种植密度作为主区(D2:3×105株/hm2、D3:4.5×105株/hm2、D4:6×105株/hm2),12个具有较大株型差异的材料(来源于自然群体及DH系的12个材料,分别为1:Sophia、2:Chuanyou20、3:N69、4:N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不同株型结构的油菜材料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密度条件下,各株型材料的关键株型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3个种植密度作为主区(D2:3×10~5株/hm~2、D3:4.5×10~5株/hm~2、D4:6×10~5株/hm~2),12个具有较大株型差异的材料(来源于自然群体及DH系的12个材料,分别为1:Sophia、2:Chuanyou20、3:N69、4:N34、5:Zhongshuang12、6:WH-81、7:N35、8:N157、9:Erake、10:11-9-704、11:N14、12:N91)作为副区,于2018-2019、2019-2020两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株型参数在不同密度下的响应规律,并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密植条件下不同株型结构的油菜群体产量与株型结构参数的关系,以期为密植条件下适宜油菜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密植条件下不同株型结构的油菜产量变化规律。1)12个不同株型材料随密度变化产量趋势不同。其中,1、4、5、10号材料在3×10~5~6×10~5株/hm~2密度间随密度增加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3、6、7、8、9、11、12号材料在3×10~5~6×10~5株/hm~2密度间随密度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波峰曲线变化,在4.5×10~5株/hm~2密度下达峰值;较特殊的是2号材料,在3×10~5~6×10~5株/hm~2密度间随密度增加产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就产量构成而言,供试的12个油菜材料的群体角果数的变化趋势与大田产量较一致;单株角果数均随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3、5材料每角粒数呈下降趋势,6、11呈波峰曲线变化,其余材料变化不显著;千粒重随密度增加变化并不显著。2)将不同株型材料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进行了低产、中产及高产聚类,发现高产群体在大部分为4.5×10~5株/hm~2密度条件下,均具有较高的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在中等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产量可达2951.7~3193.2kg/hm~2,在4.5×10~5株/hm~2密度条件下,单株角果数为166.0~244.5,每角粒数为11.4~14.9,千粒重为2.9~3.6g;在高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产量可达到3671.0~4471.9kg/hm~2,在4.5×10~5株/hm~2密度条件下,单株角果数为225.1~282.6,每角粒数为11.4~13.0,千粒重为3.4~3.7g。3)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株型材料的高产群体均具有较高的分枝层厚度、分枝数、分枝粗、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较粗的果身及较大表面积的角果,较小的角果着生角度。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筛选高产群体的关键农艺指标。在中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分枝层厚度为72.1~81.8cm,分枝数为6~7,整株平均分枝粗为3.17~3.84mm,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为24.6~40.1,果身粗为3.96~5.17mm,单个角果表面积为292.7~442.9mm~2,角果与主茎角度为39.8~62.9°;在高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分枝层厚度为84.1~96.2cm,分枝数为6~8,整株平均分枝粗为3.23~3.51mm,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为42.2~66.3,果身粗为4.41~5.23mm,单个角果表面积为334.6~454.3mm~2,角果与主茎角度为35.1~47.5°。2、本试验中,2号材料为高产耐密材料。以5号不耐密材料为对照,2号高产耐密材料表现为高密条件下分枝层较厚,其原因是节间长随密度变化较不显著,没有加剧分枝重叠现象;2号高产耐密材料在高密条件下分枝粗较粗且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较大的原因是分枝层中上部分枝粗变化幅度较小,随密度增加中上部分枝角度逐渐减小,对分枝生长影响较小,最终使中上部分枝角果数变化幅度较小;2号高产耐密材料在高密条件下具有较粗的果身及较大表面积的角果,较小的角果着生角度的原因是随着密度增加角果形态变化不显著,使得高密条件下角果保持较大较粗的形态,且随着密度增加角果着生角度显著减小,使得高密条件下角果结构更为紧凑。3、关键农艺指标的遗传效应差异。双列杂交试验表明,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关键产量构成指标,分枝层厚度、分枝数等关键农艺指标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反交效应(REC)均具有显著性差异。部分关键农艺指标的广义遗传力排序为:千粒重>分枝层厚度>每角粒数>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显性遗传方差占比排序为:单株产量>分枝层厚度>千粒重>每角粒数>单株角果数>分枝数。分枝层厚度较每角粒数与单株角果数具有更高的广义遗传力及显性遗传效应,分枝数的广义遗传力及显性遗传效应较低。
其他文献
液压挖掘机在各类工程领域中应用广泛,尤其在土方挖掘等工程建设施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工程机械之一。然而传统挖掘机主要以柴油机作为动力源,不仅在负载剧烈变化时效率低下,而且在工作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排放带来污染问题。由于全球气候问题造成的排放政策收紧,社会对工程机械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电机作为主动源的纯电驱液压挖掘机因其高效率与零排放的特点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有的纯电驱液压挖掘机在
棉花是优良的天然纤维来源,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转基因技术作为棉花常规育种的重要补充,在提高棉花产量、改良纤维品质及增强棉花抗逆性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在国内外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基于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几个抗旱相关基因的转基因棉花材料,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对其进行分子鉴定、遗传稳定性分析及抗旱性功能验证,具
目的:了解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状况,探讨农村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改善农村儿童营养状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湘西州农村学校中抽取6-17-岁儿童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本次调查有效样本共1433人。在参加身高、体重测量中随机抽取三年级以上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和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结果:(1)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
开花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适时开花是作物高产稳产的保证和前提。在拟南芥中,FRIGIDA(FRI)和FLOWERING LOCUS C(FLC)是决定开花时间变异的两个重要基因,也是决定生态型分化的关键基因。FRI通过激活FLC的转录,抑制下游“成花素”基因FLOWERING LOCUS T(FT)的表达,延迟开花。甘蓝型油菜具有冬性、半冬性、春性三种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存在
镁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和铸造性好等诸多优点,但由于其耐磨耐蚀性差,一般需对其进行表面处理以延长有关工件的使用寿命。等离子体电解氧化(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PEO)是一种新型表面处理技术,可在Mg、Al、Ti等阀金属表面制备氧化膜,常被用来改善金属的耐磨、耐蚀性以及生物性能。在电解液中加入Na2W04能制备含W的PEO膜层,此类膜层在光催化、半导体等众多领域
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简记为PLS)作为一种降维方法,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高维问题中,噪声变量的存在会削弱模型的性能,由此发展出可以筛选重要变量的稀疏偏最小二乘方法(Sparse Partial Least Squares,简记为SPLS),来产生更具解释性的稀疏的估计结果。由于样本量过少的限制,单个数据集下的SPLS分析结果通常会有稳定性
河南卢氏-栾川地区位于三门峡一鲁山断裂与朱阳关一夏馆断裂之间,南部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北部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前人在秦岭造山带地壳结构、演化和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区内断裂、褶皱等构造形迹的构造特征研究尚显不足。为进一步探讨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以较深入研究该地区构造演化过程,本论文以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前人资料,对研究区断裂、褶皱等构造特征进行了详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各种新型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且传播速度越来越迅捷,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频发多发,已经深刻改变着地方政府的公共治理模式,且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公众形象甚至社会的稳定。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学界有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也迅速成为热点,通过CNKI搜索,2020年的研究文献就已超过1000篇。本文以2019年10月同期发生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无锡和西部落后地区昆明的李心草事件和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引发的
当前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为促进物联网技术与煤矿企业进一步融合,增强煤矿安全保障能力,2017年1月以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多次召开关于“煤矿监测系统升级改造”专项会议。矿用网关作为煤矿监测系统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可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经协议转换后上传到监控计算机,是连接矿山井下智能传感器与井上监控计算机的枢纽。矿用网关需要挂载大量传感器,但传感器数据传输方式不尽相同,此外矿用网关使用环境复杂,
岩石中的裂隙对岩石的力学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使矿山开采、地下隧道、水利水电等工程中发生灾害的概率增加。利用预制裂纹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产生的微震和电荷感应信号对灾害及时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灾害的发生。微震和电荷感应信号可以从多角度反映预制裂纹岩石应力变化,提高监测系统的捕捉能力,增加预测预报的准确率。本文以物理试验为主要研究方法,建立了预制裂纹岩石破坏过程微震和电荷感应监测系统。研究了不同倾